1这是因屋内的热空气并不能马上排出去。你可以开窗开门通风。
2室内的墙面地面屋顶家具等的“热“ 散发需要时间。也就是必须等墙面地面屋顶家具都凉下来房间才会凉爽。
感觉到的热叫做【体感温度】,
体感温度与风速、相对湿度、温度有关,
风速越大则体感温度越低,反之越高;
相对湿度越大则体感温度越高,反之越低;
温度越高则体感温度越高,反之越低。
所以还要看湿度和风速。有时候下雨前很闷热,是因为湿度大的缘故。
我也有类似的经历,这是因为人刚刚经历夏季,天气炎热容易产生气虚,虚火旺,人会大量的出汗,但是出汗的量大了,对身体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首先要补充足够的水分,少吃一些 *** 性强、辛辣、燥热的食品,如尖辣椒、胡椒等等,应当多吃一些蔬菜、瓜果,如冬瓜、萝卜、西葫芦、茄子、绿叶菜、苹果、香蕉等。另外,避免各种湿热之气积蓄。
这可不是小事,肾功能失调,时间长了身体会亏损很大。需要好好调节。
最值得关注的地理科普平台
冬天到了,
每天起床都需要鼓起解除封印的勇气。
你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
起床后看天气预报,10℃~15℃。
做好准备出门还是冷懵了。
一边瑟瑟发抖一边默念天气预报不准!
而其实你可能只看了天气预报的气温,
而没有看到下面的体感温度。
天气预报中的气温是指1.5米高处百叶箱中空气的温度,而体感温度是指人体感受到的空气温度,与实际环境的温度存在出入。
影响体感温度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温度、湿度、风速、辐射、体质、心情、着装颜色等等。
就像胖子一般比瘦人更能感到热度;穿着深色衣服比浅色衣服要感到更热……所以冬天多吃一点,可以让燃烧脂肪帮你御寒哦。
影响体感温度主要因素
1 温度
虽然天气预报的显示的温度并不一定是体感温度,但是它仍然能为人们的着装、出行提供参考。
2 湿度
一般来说,温度比较高的话,湿度就比较小。湿度小的话,人体表面的水分被蒸发掉就会感觉比较干爽,人体不感到难受啦。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说南方的湿冷是魔法攻击。冷是渗在骨子里的,穿很多衣服都感觉不到暖和。就是因为南方相比北方更加潮湿,水汽含量更高。
3 风速
一定的风速会使人感到空气在流动,身体散发出的热量都被吹离体表,即使温度较高,但仍会感觉比较干爽。
这就是为什么说北方的干冷是物理攻击,处于严冬就像置身于一个大冰窖,需要在大风之下保住自己的体温。
4 辐射
太阳要是直接照射到人身上,会使人体温度升高。但是如果在树荫底下或遮阳棚下,感觉会和太阳直接照射就完全不一样,一般阴天与晴天人的体感温度相差4℃~6℃,甚至更大。
地表辐射也是如此,地表温度高,向外散射的热量大,如在太阳照射下的水泥地面与比较凉爽的水体或是湿地,体感温度就大不一样。
#南北方谁更冷?
在冬季,南方空气湿度达到70%以上较为常见,而北方持续7-9级大风却不那么容易,所以在同等气温条件下,南方更容易让人“喊冷”。但是同一季节,北方的实际气温往往比南方低很多,北方的冷也是深入骨髓的,亦不可忽视。
#温馨提示
无论干冷、湿冷都是冷,大家都需要防寒保暖,北方天气干燥、大风多,保暖注意防风;南方湿冷,加上没有集中供暖设施,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小伙伴可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电暖气、电褥子、空调、暖宝宝等外在热源进行保暖御寒。
谈到体感,就不得不提到“感觉器官”
人有很多“感觉器官”,例如:眼、耳、皮肤.等等,就不一一列举了.其中“皮肤”和体感温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皮肤包括在外观感受器当中,外感受器包括:皮肤、粘膜.等等器官,接受来自外界环境的 *** ,如触、压、切割、温度、光、声等物理 *** 和化学 *** .
其中,人体用来感觉温度的器官,①在外周围温度感受器是:皮肤和某些粘膜上的温度感受器,分为冷觉感受器和温觉感受器两种.②在内中枢温度感受器 :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和脊髓都有对温度变化敏感的神经元:在温度上升时冲动发放频率增加者,称温敏神经元;在温度下降时冲动发放频率增加者,称冷敏神经元.中枢温度感受器直接感受流经脑和脊髓的血液温度变化,并通过一定的神经联系,将冲动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产生体感温度与实际温度感觉不相符的原因:
理由概况:体感温度是指人体感觉到的环境温度高低,主要考虑风、湿度、日照、衣服颜色对百叶箱所测气温的修正,如果体感温度高于气温,表明上述各项因子共同对人体起到加温的作用,反之为降温的作用.
①【反映时间因素】先是外界环境温度感觉由高到低(或是由低到高),才会让身体感觉到环境温度的变化,进而作出体温自我调节的过程,这中间存在一个时间差.
②【风力因素】分析发现在风力级数为四级的时候,体感温度有一个向下的波动.
③【客观原因】分析发现在相同的气温条件下,人们还会因空气湿度、风速大小、着装颜色、日射等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冷暖感受. ④【主观因素】分析发现人的心情也能让体感温度与实际温度感觉不相符.
现实生活中的体感温度与实际温度感觉不相符的案例以及分析:
①气温30℃的环境中,空气的相对湿度在40%-50%左右,平均风速在3米/秒以上时,人们就不会感到很热;然而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相对湿度若增大到80%以上、风速很小时,人们就会产生闷热难熬的感觉,体弱者甚至会出现中暑.
②再举更简单的例子,一个人刚刚做完剧烈运动,尽管开了空调的房间实际温度已经22℃,但是还是觉得很热,感觉房间不凉快,感觉还是30度了.
③心情太过于惊慌,收到惊吓,或者遇上悲痛欲绝的事情,给人的感觉是很冷冰冰.当在打游戏或者是考试,全神贯注处于紧张的状态下,突然停下来,松了一口气的时候就会冒汗,尽管温度不热,但是让人感觉还是很热.
专家分析其中的原理:
空气对热的吸收会受到相对湿度及其密度影响;而风速会影响到与人体表面可以接触到的空气的分量,当风速增加时,与人体所接触的空气会增加,所以其所带走或带来的热量亦相应地增加,这现象便是“风寒指数”.因此,在天气报告里,会把这两个变量带来的影响计算进“酷热指数”里.一般来说,当空气密度及湿度增加,都会使酷热指数增加.
体感温度分级(百度百科—体感温度分级)
冬季和夏季,人体对温度的感受是有所区别的,主要是人体通常环境的习惯性不同和空气湿度不同影响.以下谨供参考:
①冬季:
很冷,极不适应4℃(红色)
冷,很不舒适4~8℃(黄色)
凉,不舒适8~13℃(蓝色)
凉爽,较舒适13~18℃
舒适,最可接受18~23℃
温暖,最可接受23~29℃
暖热,不舒适29~35℃(蓝色)
②夏季:
很冷(会冷死人),无法忍受13~18℃
冷(会生病),衣服穿很厚或钻在被子里,勉强可接受18~20℃
有点冷,加点衣服最可接受20~25℃
凉块,更舒适25-26℃
热,不舒适27~30℃
很热,需要空调或风扇30~33℃
过热,需要冲凉33~35℃
太热,需要频繁冲凉35~37℃
极热,会出人命了37℃
一、温度计算:
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为每上升100m,气温下降0.6℃;
焚风效应气温垂直递增率,每下沉100m,气温增加1℃;
常温层以下地温垂直递增率,每往下100m,地温增加3℃。
二、影响某地气温高低的因素: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位置、大气、地形、洋流、植被、水文、人类活动。
1. 位置:包括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纬度:全球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等温线与纬线平行)如热、温、寒等五带的划分。
海陆分布:(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气温变化缓和;受陆地影响大的地区相反。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而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2. 大气:包括锋面活动和天气状况。
锋面活动:主要指冷(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对气温的影响。如冷锋过境前,受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冷锋过境时大风降温;冷锋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较低。暖锋相反。
天气状况:白天多云,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气温往往比晴天低;夜晚多云,由于大气的保温作用好,往往比晴朗的夜晚温暖;多云时,往往昼夜温差小,晴天时相反。
季风
西风
3. 地形。
(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海拔--因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0.6℃/100米),因此同一热量带内,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地形类型--高大地形往往对冷空气起屏障作用,因此山间盆地、河谷气温往往偏高。
坡向--山地同一高度,阳坡比阴坡气温略高山脉的走向.
4. 洋流:暖流能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 植被:主要指植被覆盖率。
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因其对太阳辐射的屏蔽作用和对蒸发量的影响,气温变化小于裸地。此外冰雪的反射率
6. 水文。
湖区、库区、沼泽、湿地等由于热容量大,对太阳的反射率低,故温差小。
7. 人类活动。
城市的热岛效应,大气的温室效应,人类营林与毁林、兴修水库与围湖造田等活动对气温都有很大影响。
三、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
纬度:气温日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这是因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节是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的。一般热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12℃左右;温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8.0~9.0℃;极圈内气温日较差为3.0~4.0℃。
季节:一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于冬季,但在中高纬度地区,一年中气温日较差更大值却出现在春季。因为虽然夏季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白天温度高,但由于中高纬度地区昼长夜短,冷却时间不长,使夜间温度也较高,所以夏季气温日较差不如春季大。
地形:低凹地(如盆地、谷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凸地(如小山丘)的气温日较差。低凹地形,空气与地面接触面积大,通风不良,并且在夜间常为冷空气下沉汇合之处,故气温日较差大。而凸出地形因风速较大,湍流作用较强,热量交换迅速,气温日较差小,平地则介于两者之间。
下垫面性质:由于下垫面的热特性和对太阳辐射吸收能力的不同,气温日较差也不同。陆地上气温日较差大于海洋,且距海越远,日较差越大。沙土、深色土、干松土壤上的气温日较差分别比粘土、浅色土和潮湿紧密土壤大。
天气:晴天气温日较差大于阴(雨)天的气温日较差,因为晴天时,白天太阳辐射强烈,地面增温强烈,夜晚地面有效辐射强降温强烈。大风天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四、气温的年变化:
气温的年变化和日变化一样,在一年中月平均气温有一个更高值和一个更低值。就北半球来说,中、高纬度内陆地区月平均更高温度在7月份出现,月平均更低温度在1月份出现。海洋上的气温以8月为更高,2月为更低。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更高值与更低值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有:
纬度——气温年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这是因为随纬度的增高,太阳辐射能的年变化增大。
海陆——大陆上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得多,距海远近。
地形——凹地大于高地。
天气状况——少雨区大于多雨区。
五、等温线的读图:
分析走向(延伸方向):与纬线平行即东西走向——纬度因素或太阳辐射;与海岸线平行——海陆性质或海陆分布;与等高线或山脉走向平行——地形因素。
分析弯曲状况:作水平线法——比较弯曲处与交点的温度高低;凸值法——凸高(凸向高值区)为低(值低),凸低(凸向低值区)为高(值高)。
分析疏密状况:疏——温差小——我国7月气温、热带地区、海洋、山地陡坡、锋面处;密——温差大——我国1月气温、温带地区、陆地、山地缓坡。
分析数值特征:大小小大中间走;闭合曲线大大或小小;高值区——夏季大陆、冬季海洋、暖流流经、地势低(山谷、盆地或洼地)、城市;低值区——冬季大陆、夏季海洋、寒流流经、地势高(山岭、山脊)。
六、图形判读技巧:
南南北北规律——南、北半球: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减小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的是南半球。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减小的是北半球。
高高低低规律——气温高处等温线向高纬凸出,气温低处等温线向低纬方向凸出(等值线的凸高为低,凸低为高)。
点北陆北,点南陆南规律——大陆等温线向北,太阳直射在北半球(7月);大陆等温线向南,太阳直射在南半球(1月)。
判断寒、暖流:洋流流向与等温线的凸出方向是一致的。寒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它地区水温低,故等温线向低纬弯曲。暖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它地区水温高,故等温线向高纬弯曲。
声明:文章素材来源 *** ,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由于微信改版,打乱了发布时间,为了保证大家及时看到推送,可将“谭老师地理工作室”设为星标)获取更多学习资源请点击【阅读原文】为了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的更多精彩推送,请四连点击:
这种情况是你的压力太大,有重任在身。人生没有笔直路,坎坎坷坷过一生。人生在世,烦恼无量。要想快乐的事,忘记不愉快的事,不愉快的事过去就是过去了。不要再去想它了,就像日历你翻过去就不要再翻回来了。去爬爬山、看看蓝天、白云,听听音乐,跳跳舞了。时间会冲淡一切,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雨过天晴会出彩虹。只要你调好心态,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尽管苹果一直在警告侧载应用程序的危险性,并坚持对上架 App Store 的应用展开严格的审查。但由于 TestFlight 和 WebClips 这两项功能的存在,越来越多的恶意软件开发者正在积极利用这两大“官方漏洞”。比如欺诈者可忽悠 iPhone / iPad 用户侧带有恶意软件的应用程序,进...
美国联邦调查局警告食品和农业公司,要做好准备,防止勒索软件操作者在播种和收获季节攻击农业实体。联邦调查局的警告指出,以前在这些季节对6个粮食合作社的勒索软件攻击是在2021年秋收期间进行的,2022年初的两次攻击可能通过破坏种子和化肥的供应而影响种植季节。 “网络犯罪分子可能将农业合作社视为有利可...
英国国家网络安全中心(NCSC)近日向 4000 多家网店的店主发出警告,他们的网站受到了 Magecart 的攻击影响,会窃取客户的支付信息。Magecart 攻击也称网络盗取、数字盗取或电子盗取,攻击者将被称为信用卡盗取器的脚本注入被攻击的网店,以收获和窃取顾客在结账页面提交的支付和/或个人信息...
电动汽车(EV)革命来了。在过去的十年里,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车已经从16000辆增长到超过200万辆,汽车高管们预计到2030年,超过50%的美国汽车将是全电动的。不难看出,专家们为何做出如此乐观的预测。除了不断增长的电动汽车车队,今年早些时候签署的美国国会两党基础设施协议将包括75亿美元,以帮助规...
根据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最新报告,2021 年上半年勒索事件支付的赎金总额将近 6 亿美元,轻松超过了 2020 年全年的总额。该报告由财政部金融犯罪执法网络周五发布,重点提及了今年发生了几起高调的勒索软件攻击事件,包括 Colonial Pipeline 和肉类加工厂 JBS USA Holdings...
随着勒索软件和世界各地其他网络攻击的增加,系统运营商更加担心复杂的 “虚假数据注入 “攻击,即黑客向其提供虚假的数据,欺骗电脑系统和人员,使其认为操作正常。然后,攻击者扰乱了工厂关键机器的功能,导致其运行不良或故障。当安全人员意识到他们被欺骗时,为时已晚,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普渡大学的Hany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