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黑客教程 > 正文内容

苏轼被贬黄州时的天气(苏轼刚被贬黄州时的苦闷)

hacker2年前 (2022-09-22)黑客教程93

本文目录一览:

苏轼定风波读后感优秀范文

《定风波》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所作。这首词写作者途中遇大雨乃吟啸徐行的经历和感受。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定风波》的 读后感 呢?下面是我向各位推荐的定风波读后感,希望对各位能有所帮助!

定风波读后感篇一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风雨俱来,雨滴打在叶子上,传来阵阵响声,作者苏轼却表现淡定,在风雨中吟啸、漫步。这在常人看来是疯狂的、另类的。别急,且看下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位老人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是否真能“轻胜马”呢,或许作者洒脱的性格。再读“一蓑烟雨任平生”,从表面上看,作者所要表现的仅是自己对烟雨的淡定,不妨再看作者的人生,少年得志,春风得意,只惜后来怀才不遇,受权贵欺压,打击无数,颠沛流离,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已让他身经百战,眼前这点“小风小雨”又算什么呢?看到这里,我们初步了解作者的状况。

想想看:一位竹杖芒鞋的老人在风雨中缓缓前行,他没去理会喧闹的世界,不想涉及政治斗争,静静地思考人生的沉浮,世事的变迁。至此, “一蓑烟雨任平生”之寓意不言而喻:从容面对茫茫的人生和世俗的烦扰。

所有人都有自己的“低谷期”。对此,有人耿耿于怀,心情沉闷难以恢复,无法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对待后来的事;有一类人却会选择从容面对,他们不怨天尤人,而去享受“风雨”的磨练,学会昂首迎战“风雨”,或许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理解苏轼那种旷达。就譬如下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远方吹来三月的春风,作者醉意全无,寒意来袭,此时斜阳会意的送来一丝温暖。人生何尝不是如此,“阳光总在风雨后”,只要你从容面对人生的困境,总能看见雨后的彩虹。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风停了,雨停了,回头看看刚才走过的路,所谓的风雨都已经没什么可怕的了。

纵观全词,作者偶遇风雨自喻仕途坎坷,面对眼前风雨的态度,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他乐观从容的处世态度。突然联想到歌曲《海阔天空》:“今天我/寒夜里看雪飘过/怀着冷却了的心窝飘远方„„”。处于信息爆炸时代的我们,是不是该静下来想想,如何用从容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的低谷。就算遇到再多的烦恼,来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心情不就豁然开朗了吗?不够的话,再来一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所有的问题都抛之脑后,所有事均变得如此渺小,那小小的烦恼又何足挂齿呢?

定风波读后感篇二

无丰五年(1082年),此时已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三年。苏轼在黄州身处八百孤寒的处境之中,生活十分拮据,但他却仍然能保持自己乐观的人生态度。就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日,苏轼和友人一起出去郊游采风,谁知天气骤变,自己身边的人个个忙着躲雨,惟独诗人自己仍然能乐观的在雨中吟咏,“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一曲《定风波》就这样自然而然的从诗人口中脱颖而出。

词的上片写了诗人冒雨徐行时的心境。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在;而冠以“莫听”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作者的性格就显现出来了。“何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吟啸,表示意态安闲,在这里也就是吟诗的意思。词人不在意风雨,具体的反应又怎样呢?他在雨中吟哦着诗句,甚至脚步比从前还慢了些哩!潇洒镇静之中多少又带些倔强。“竹杖芒鞋”三句并非实景,而是作者当时的心中事,或者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宣言。芒鞋,即草鞋。谁怕,有什么可怕的。平生,指平日、平素。作者当时是否真的是“竹杖芒鞋”,并不重要;而小序中已言“雨具先去”,则此际必无披蓑衣的可能。所应玩味的是,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本是闲人或隐者的装束,而马则是官员和忙人用的,所谓的“行人路上马蹄忙”。都是行具,故可拿来作比。但竹杖芒鞋虽然轻便,在雨中行路用它,难免不拖泥带水,焉能与骑马之快捷相比?玩味词意,这个“轻”字并非指行走之轻快,分明指心情的轻松。词人想,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自然界的风雨也好,政治上的风雨(指贬谪生活)也好,又都算得了什么,有什么可怕的呢?词的下片写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料峭春风”三句,由心中事折回到眼前景。刚才是带酒冒雨而行,虽衣裳尽湿而并不觉冷。现在雨停风起,始感微凉,而山头夕阳又给词人送来些许暖意,好象特意迎接他似的。“相迎”二字见性情。作者常常能在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这也就是他的旷达之处了。“回首”三句复道心中事,含蕴深邃。向来,即方才的意思。“回首向来萧瑟处”,即是指回望方才的遇雨之处,也是对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 反思 。词人反思的结果是:“归去”。结句透过一层来写,是篇中的主旨,也是苏轼诗歌的典型风格——“坡仙化境”的很好体现。所谓的“坡仙化境”,就是在深挚、迫切、执著之后,忽然能够回转、放开。在此词中,“一蓑烟雨任平生”,潇洒镇静中不免带些抗争之心,也仍是另一种形式的“执”;“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对之的升华。 读了苏轼的这首词,让我突然之间感受到:人生就算再大的风雨,只要我们能坦然面对,这些又能算什么呢。这无时不刻的给了我们后人很多的启发和感想。我感觉我在读的不是一首诗,而是在读一个人,一个拥有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的勇者。 苏轼这一生命途多舛,他屡遇艰危却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但内心深处的感伤却总是难以排遣。这种感伤有时很浓,有时又很淡,并常常隐藏在他爽朗或自嘲的笑声的背后。这首定风波便是他更好的生活写照,也是我们后人更好的精神教材。

他面对生活是那样的坦荡不拘,那样的镇定自若。我想这样使我们平常人很难做到的,很多人在生活中往往遇到一点小困难,或者小的挫折,就干脆认命了,就这样跪倒在命运的裙摆低下。这又使我想起了一首周杰伦自导自演的歌曲《稻香》中的歌词:“不要那么容易就放弃就像我说的,追不到的梦想换个梦不就得了,为自己的人生鲜艳上色„„”这首歌主题和定风波十分相似,都是要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他还或者,就应该活出自己的态度,活出自己的精彩,哪怕生命中充满了狂风暴雨,哪怕命运女神对你的种种不公,只要你能坚强的活下去,那你这一生来到这个世界上,也是值了!

定风波读后感篇三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于人生的旅途,东坡且停且歌,且行且吟,走得轻松,走得洒脱,他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出了千古的真理,让我们懂得了用乐观旷达的心态去对待生活,用感激欣赏的目光去看待人生。

生活不如意事常八九,改变不了生活,就改变自己的心态。纵观东坡的一生,他虽有雄才,却受人排挤,一贬再贬,可谓壮志难酬,命途多桀。面对现实,他没有悲观叹世,怨天尤人,而是改变自己的心态,旷达洒脱地对待生活。因此他一生历经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但都处处如天堂,即使被贬到荒蛮之地,他也愿意“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恪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真谛,尽我所能地带给别人帮助,风雨任平生。虽然漂泊不定,但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快乐相随,因为他晓得“此心安处是吾家”,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就能发现生活的美好。

快乐其实很简单,对自己好,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就行了。据报道华中科技大学在11月份9天内有3名大学生跳楼自杀,其中有一位博士生跳楼前曾说“我很累,要休息了”。在这美好的青春里,他们却选择舍弃自己的生命,只因压力太大,难以实现目标,整天忧郁不安。对于他们,我只能说他们实在实在是太傻了,成不了大海,至少我们可以做一朵晶莹的浪花,成不了草原,我们至少可以做一颗快乐的小草,我自有我的精彩,何必整天活在别人的影子里。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有穷有福有高有低,但是穷人未必就难过,富人未必就快乐,高官未必就开开心心,平民未必就闷闷不乐,快乐只取决于自己的心态。不必太过看重别人的看法,因为是非成败转头空,当我们回首走过的路时,总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珍惜现在,感激生活的赐予,相信快乐很简单,我命有我不由天,快乐由我不由人,生活无论是“宝马香车”还是“竹杖芒鞋”,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它就是快乐的。 坦然的面对生活,不求惊天动地,但求问心无愧。因为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正如“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被贬的经历诗句

1. 关于苏轼的经历诗句

关于苏轼的经历诗句 1.苏轼的生平及经历和诗

苏轼(1037~1101)宋朝人,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享年66岁。

南宋高宗朝乾通6年,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嘉佑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佑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佑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三苏”为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中的三位,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等。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

2.关于苏轼的生平事迹和名句

苏轼 (1037~1101) 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生平 与思想嘉佑元年(1056),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嘉佑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其父苏洵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初还朝任职。

因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1079)他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的罪行下狱。侥幸被释后,谪贬黄州。

元佑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

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佑四年,出知杭州。

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进行某些兴革。

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佑旧臣,苏轼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

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苏轼在儒学体系的基础上濡染佛老,他把儒、佛、老三家哲学结合起来,各家思想对他几乎都有吸引力。

他早年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有志改革北宋的萎靡的积习。佛老思想一方面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主义又有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

这种人生思想和生活态度,在他的创作中都有明显的反映。苏轼在政治道路上是坎坷的。

由于他主张改革但不赞成王安石变法,因而既与变法派发生矛盾,又同维持现状的保守派有所上苏轼为人表里澄澈,讲究风节操守,这就使他既不见容于元丰,又不得志于元佑,更受摧折于绍圣。然而这正好有利于他加深阅历,扩大视野,使他在文学上获得很大的成功。

文学成就 苏轼对文艺创作,倾注了毕生精力。他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

他认为为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要敢于革新独创,“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书吴道子画后》)。苏轼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进一步“了然于口与手”来解释“辞达”(《答谢民师书》),已经触及了文艺创作的特殊规律。

苏轼的创作实践体现了他的文艺观。他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在诗、词、散文等方面取得了独到的成就。

苏轼今存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采。同情人民、关心生产是苏诗的一个突出内容。

但更多地方则针砭了新法的流弊。部分关怀生产的诗歌,如《次韵章传道喜雨》、《答吕梁仲屯田》、《石炭》、《秧马歌》、《游博罗香积寺》等,表现了人民的痛苦,针砭了时弊,情真语挚,朴实无华,对前人很少涉及的社会题材,多所开发,取材广泛,命意新颖。

苏轼的写景诗和理趣诗,艺术价值更高,最为脍炙人口。《游金山寺》、《望海楼晚景》、《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诗,描绘了长江夜色、江南晴雨、西湖胜景;《登常山绝顶广丽亭》、《百步洪》、《登州海市》等诗,则逼真地描绘了江北的地方风物和名胜。

苏轼不但善于观察和捕捉各地景物的不同特点,而且以欣喜爱悦的感情描绘了农村环境的清新朴厚。在岭南所写的农村景物诗,体现出作者同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融洽的关系。

苏轼善于从日常生活和普通自然小景中悟出新意妙理,发人所未发,写成引人深思的理趣诗。如《题西林壁》、《琴诗》、《泗州僧伽塔》等篇,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意在言外,余味不尽。

还有些诗常常满涵着爽朗乐观的情趣,体现出不畏逆境,傲视磨难的精神。此外,苏轼写过不少品诗、题画、鉴赏书法的诗歌,如《读孟郊诗》、《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石苍舒醉墨堂》等。

苏诗奔放灵动,逸态横生,才思四溢,触处生春,艺术上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苏轼体察敏锐,诗笔爽利,无论描写风光、物态和人情,都可做到写物传神,颇饶情韵。

苏诗想象丰富,奇趣横生,比喻新颖贴切,引人入胜。苏诗有时直抒胸臆,议论英发,文思如潮,极富气势。

苏诗的议论化,固然有助于抒写的自由和格调的流畅,但对诗的形象性和韵律美则不无影响,又由于应酬赓和,某些和韵诗近于文字游戏;矜才炫学,某些作品有用典过多或粗率冗长之弊,这些都影响了他的创作成就。苏轼对古近各体均能驾驭自如,但更长于古体和七言。

他的七古波澜壮阔,变化莫测,最能体现奔放的才情,妙笔驰骋,奇气横溢。五古则写得朴厚无华,词清味腴,以自然入妙见胜。

苏轼的七律也很出色,气韵天成,格调流丽圆转,略与白居易、刘禹锡诗风相近,而更为奇警。苏轼对五言近体用力较少,五律五绝不多,而七绝则写得精美明快,有不少传诵颇广的名篇。

在北宋词坛上,苏轼突破词必香软。

3.关于苏轼写的诗的故事

有一次,苏东坡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

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 ”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黄色、黑色象芝麻大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又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 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一阵清脆的鸟叫声,问旁人,这是什么鸟叫?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

还有一次 苏东坡去拜访王安石。当苏东坡来到相府时,王安石正在睡觉,他被管家徐伦引到王安石的东书房用茶。

徐伦走后,苏东坡见四壁书橱关闭有锁,书桌上只有笔砚,更无余物。他打开砚匣,看到是一方绿色端砚,甚有神采。砚池内余墨未干,方欲掩盖,忽见砚匣下露出纸角儿。取出一看,原来是两句未完的诗稿,认得是王丞相写的《咏菊》诗。苏东坡暗笑:士别三日,换眼相待。昔年我曾在京为官时,老太师下笔数千言,不假思索。三年后,也就不同了。这首诗才写两句,不曾终韵,看来已是江郎才尽。苏东坡拿起来念了一遍: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笑这两句诗是乱道,他认为一年四季,风各有名:春天为和风,夏天为薰风,秋天为金风,冬天为朔风。这诗首句说西风,西方属金,金风行秋令也。那金风一起,梧叶飘黄,群芳零落。第二句说的黄花即菊花。此花开于深秋,其性属火,敢与秋霜鏖战,最能耐久。随你老来焦干枯烂,并不落瓣。说个“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错误了?苏东坡兴之所发,不能自己,举笔舐墨,依韵续诗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不多时,王安石走进东书房,看到诗稿,问明情由,认出苏东坡的笔迹,口中不语,心下踌躇:“苏东坡这个人,虽然屡遭挫折,轻薄之性仍然不改。屈原的《离骚》上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他不承认自己学疏才浅,反倒来讥笑老夫!明日早朝,奏过天子,将他削职为民。”又想:“且慢,他原来并不晓得黄州菊花落瓣,也怪他不得!”随后叫徐伦取湖广缺官登记册来看。发现只有黄州府缺少一个团练副使。次日早朝,王丞相密奏天子,苏东坡才力不及,将他贬到黄州。天子准奏,百官听命,唯有苏东坡心中不服,认为是王安石因改诗一事公报私仇。没奈何,也只得谢恩从命。

次日,苏东坡辞相离京,星夜赶至黄州。

苏东坡在黄州与蜀客陈季常为友。不过登山玩水,饮酒赋诗,军务民情,秋毫无涉。光阴迅速,将及一载。重九一日,天气晴朗,苏东坡突然想起:“定惠院长曾送我菊花数种,栽于后园。今日何不去赏玩一番?”恰好陈季常来访,东坡大喜,便拉他同往后花园看菊。走到菊花架下,只见满地铺金,枝上全无一朵。惊得苏东坡目瞪口呆,半响无语。陈季常问道:“子瞻见菊花落瓣,为何如此惊诧?”苏东坡道:“季常有所不知,平常见此花只是焦干枯烂,并不落瓣。去年我在王丞相府中,见他《咏菊》诗中写道:“‘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小弟只道老太师写错了,特地续二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却不知黄州菊花果然落瓣!老丞相贬我至黄州,原来是让我看看菊花!”陈季常笑道:“是啊!”苏东坡叹道:“当初小弟被贬,只以为是王丞相公报私仇。谁知他倒不错,我倒错了。今后我一定谦虚谨慎,不再轻易笑话别人。唉,真是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啊!“

后来,苏东坡为乱改菊花诗的事,专程到京,向王安石“负荆请罪”,认错道歉。

4.求苏轼的简历和经历以及他非常有名的诗词

苏轼(1036-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人.二十二岁中进士,以文章知名.宋神宗朝,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为杭州等处地方官.复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朝,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后新党再度秉政,苏东坡又贬谪惠州,并以六十三岁的高龄远徙琼州.赦还的明年,死於常州.

苏轼词精选: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念奴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舌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有感:

神游之境如亲身经历

赤壁风云梦千古英雄

人生如戏竟一坏黄土

苏轼诗精选: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惠崇春江晓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与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 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嘶

5.有关苏轼乐观的事例及诗句

举一些诗句为例吧:

一、“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这是苏轼因为“乌台诗案”差点送命后被贬黄州后所作,当时正好出行遇雨,一行人被雨淋得很狼狈,唯有苏轼发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感慨,这绝对不是遇雨的感受,而是经历无数人生挫折与磨难后的感悟,这真是一种对人生超然的乐观!

二、“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单看字面,这黄州真是居住的胜地呀,鱼美、笋香。可这是苏轼生平之一次被贬,初到贬地的感受。换作常人,初到贬所,一定是愁眉不展,一定感觉到寂寞无助,但苏轼不然,无论到哪里,无论境遇如何,他都能看到希望,他都能乐观地面对,他都能随遇而安。就是在这个被贬之地——黄州,苏轼安然而居,开垦“东坡”自耕,从而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一个传奇的“苏东坡”,为后人留下了传诵千古的“三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三、“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一贬再贬的苏轼,直到将老才从海南渡海回中原,在“夜渡海”之际,他回首这一路的贬谪生涯,唱出了这两句人生感悟。贬到惠州(今广东)已经是大陆的尽头了,新党还未死心,再将其贬到儋州(今海南),而苏轼对那样一个蛮荒瘴疬之地的生活的总体评价是“兹游奇绝”,这真是一种大胸怀、大乐观。

四、“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这是苏轼去逝之年对自己事业的总结与评价,回首一生,他更多地想到的是黄州、惠州、儋州三个被贬之地,在贬谪生活中,他感受更多的不是痛苦,而是充实,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是实实在在的为民服务,所以一生的功业都放在了三地。在是贬谪文化的最强音,是九死不悔的执着,更是大乐观!

6.关于苏轼的诗歌的感受

之一次读到苏东坡的《江城子》时,几乎为之震撼。

那样朴素的诗句背后居然有如此大的容量,那种悲怆的容量悠悠然穿过了几百年的时间,穿过了薄薄的纸背,几乎要直逼入我的骨髓: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我想那里一定是有一种能量.那将是我所不懂的孤独的能量. 大文学家苏东坡的孤独或许就在几百年前的那一晚忽然发生了,犹如火树银花一样绚烂无比,直至今日似乎依然可以触摸到那电光火石般一闪的疼痛的光芒. 此时的苏东坡,正在安徽密州做一个不大不小的官.那是在1075年,他刚刚39岁,正当所有的男人做事业的时候.虽然朝廷并不重用他,他仍然为一方老百姓做事,可是在夜深人静的晚上,他被不为人知的孤独包围着.这时他想起了故去十年的亡妻王氏,那个总是站在他的身后却又早早离开人世的女人. 几年后,苏轼被贬到湖北的黄州.在这里,他向孤独靠近了一大步,也向思考与成熟靠近了一大步.如果说他在《江城子》里的孤独是充满苦闷的"有恨无人省"的孤独,那么从他在黄州的诗句里发现,他的孤独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在逐渐平静的夜里独自思考、饮酒放歌,他的孤独升华为一种"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独. 我不是苏轼,无法想象到他是何等落寞地站立在宋朝的一道荒凉的门廊之前,边叹息边写下诗句.然而,这种明晃晃的刺痛竟越过了九百多年漫长的时间的长河,在同样清冷的夜里,也慢慢地浸润了我的心.我又一次翻阅了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一文,试图在他的笔下找到答案.他说:"苏东坡在黄州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 法国女作家杜拉斯在她的笔下,无尽苍茫地问到:"是什么让孤独发出声响?"一时成为所有孤独的人的箴言,是什么让孤独与孤独发生碰撞,让孤独的人之间发生碰撞?女作家一边问,一边浅浅地笑,笑浮浮沉沉变幻莫测的人生、命运还有爱情,嘴角带着一丝沧桑一丝嘲讽. 我也无法回答,但是我知道,这种碰撞一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犹如寂静如水的长夜里,忽然的一记有朋自远方来的清脆的扣门声,那种撞击之声将是无与伦比的天籁之音.一千多年以前的伯牙和钟子期曾经遭遇过,相信那是他们一生中最完美的一次遭遇,一把断裂的古弦琴,一首千古流传的就是这种遭遇的见证. 全篇不见"孤独"二字,而此刻,而我,却读得满眼皆是,犹如满树秋色遍眼银花,乱影婆娑.文字的乱叶纷纷零落成泥,所有的背景一一远遁,剩下的枝骨冰冷地凸现,呈一种触目惊心的颜色,有如浮雕一般,桀傲,坚硬,它站立的姿势快要让我心折. 谁会用孤独像刀子一样雕刻自己,剔除自己,谁就会像水晶那样透明,对于有同感的人来说,却是一只温暖的手. 对于一个高贵的人格来说,孤独的尽头不是一种背影坍塌下去的过程,而是一种巍峨站立起来的姿势。

7.苏轼的经历

苏轼生平

宋四家苏轼

他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之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之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懒,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年幼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以王安石为首新党被打压,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 苏轼

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而后,苏轼又被再贬至更远的儋州(今海南)。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后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享年六十六岁。

苏轼关于那个菊花的故事是什么

宋朝,有一个大文学家苏东坡,是翰林院的学士,人们都称他"苏学士"。

有一天,他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没有在家。他见王安石的书桌上有一首咏菊的诗,这首诗没有写完,只写了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看了,心里想道:这不是胡言乱语吗?“西风”明明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而菊花敢与秋露鏖战,是能耐寒的。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大错特错?

于是他诗兴大发,不能自持,便提笔做墨,续诗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回来以后,看了这两句诗,对于苏东坡这种自以为是的作风,很不满意。

他为了让事实教训一下苏东坡,便把他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到了重九天气,连日大风。一天,风息后,苏东坡邀请了他的好友陈季常到后园赏菊。只见菊花纷纷落叶,满地铺金。这时他想起给王安石续诗的事来,不禁目瞪口呆,半晌无语,恍然悔悟到自己错了。

扩展资料

据考证,上面故事时间不对。

苏轼被贬黄州时,王安石已辞官归田,自然不可能为一首菊花诗而计较并将苏轼发配到黄州。

真实的情况是,王安石虽然与苏轼政见上时有相左,但也是颇有胸襟之人,在得知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后,王安石心急如焚,急忙上书皇上,说苏轼是人才、是名士,岂有圣君诛杀人才名士的。

这个高帽子给皇上一戴,才救了苏轼,才有了苏轼发配黄州这段故事。可见苏轼被贬黄州,既与黄州菊花无干,也与王安石无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吹落黄花遍地金

也无风雨也无晴 的全诗

原文 :

定风波/定风波·三月七日

作者:苏轼 (宋)

三月七日, 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 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 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潇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1.定风波:词牌名。

2.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苏轼被贬黄州后,准备在沙湖买田终老。

3.已而:不久,过一会儿。

4.已而:过了一会儿。

5.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6.吟啸:吟咏长啸。

7.芒鞋:草鞋。

8.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9.料峭:微寒的样子。

10.斜照:偏西的阳光。

11.向来:方才。

12.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

13.也无风雨也无晴:风雨天气和晴朗天气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更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文学成就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这个任务有待于苏轼来完成。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苏轼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何以被称为神品?

相信提到苏轼大家都不陌生,苏轼本人是一位优秀的北宋词人,他除了在词作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在其他方面也是造诣颇深,那么苏轼的著名的一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句诗成功的被称为了神品。那么绝对就有人想问,为什么这句看上去普通的诗词却能够被称为神品。小编接下来就想展开讲一下。

首先我们要知道苏轼的这首卜算子写于他被贬黄州,要知道苏轼的一生都被贬,而对于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时候,苏轼的大半辈子可以说都浪费在了路上。他从北方被贬到南方,又从南方被召回北方,来来 *** 他就像候鸟大雁一样,苏轼借这首卜算子来表达自己对不平的人生之路的感叹,而卜算子中的那句择尽寒枝不肯栖,是他最真实的内心感受,对于他而言,他本人就像一只孤鸿,一只意向坚定的大雁,他更多的是一心只想往前走,哪怕飞累了也不愿意去与别人同流合污。那么这里的择尽寒枝,就指他本人像一个大雁一样,偌大了朝廷,竟找不到一个与他志趣相合的人。

要知道这首词作写于苏轼乌台诗案被贬后的黄州,他在写这首诗时,内心充满了孤寂彷徨,却又不与同流合污的心境。就写法上来说,这首词作的章法也是别具一格。在词作中,诗人将自己比作鸿雁,鸿雁它只会栖息于江州芦苇,而词人也正像鸿雁一样,不惜高枝而惜卑地,这也显现出了苏轼本人孤傲高冷的品质。表面上讲的是鸿雁,更多的是讲自己,而这首诗被称为神品。

小编认为也是由于这首词作表现出了人非死红红似红,而四人非红非人一红一人这种超远孤晃的境界,以及作者高超的气质和独特的学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黑客技术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123.com/209578.html

“苏轼被贬黄州时的天气(苏轼刚被贬黄州时的苦闷)” 的相关文章

Lapsus$ 再出手:泄漏 Globant 软件公司 70GB 数据

就在英国警方逮捕了 7 名嫌疑犯之后,近期非常猖獗的黑客组织 Lapsus$ 又有了新动作。在攻击微软、三星、NVIDIA 和 Okta 等公司之后,该组织再次宣布成功攻陷 Globant,后者是一家位于卢森堡的软件开发咨询公司。 在周三宣布自己“度假归来”之后,该组织在其 Telegram 频道...

美政府悬赏 1000 万美元来寻找能够识别或定位俄黑客组织 Sandworm 成员的信息

据TechCrunch报道,美国政府通过悬赏1000万美元来寻找能够识别或定位黑客组织Sandworm成员的信息,从而加大了对六名俄罗斯情报官员的追捕力度。黑客组织Sandworm的成员为俄罗斯军事情报部门GRU的一个部门工作–以对关键基础设施,包括食品供应和能源部门发起破坏性和毁灭性的网络攻击而闻...

加密货币平台 Wormhole 遭黑客入侵 预估损失 3.22 亿美元

Wormhole Portal 刚刚遭遇了“桥梁”漏洞攻击,导致该加密货币平台损失了相当于 3.228 亿美元的 ETH 和 SOL 。问题源于以太坊区块链上的一个“智能合约”缺陷,别有用心的攻击者可借此将一款加密货币转换成另一种并跑路。 攻击后,失窃的加密货币资产已缩水至 2.94 亿美元。虽然...

Log4j 漏洞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时间才能妥善解决

网络安全专家认为 CVE-2021-44228 的普遍性以及容易被利用,这个 Log4j 中的远程代码执行漏洞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时间才能得到妥善解决。McAfee Enterprise 和 FireEye 的高级威胁研究主管 Steve Povolny 表示,Log4Shell 的破坏力完全和 S...

有用户怀疑 LastPass 的主密码数据库可能已被泄露

有使用LastPass的用户报告说,有多人试图使用正确的主密码从不同地点登录,表明该公司可能存在数据泄露。Hacker News论坛的多名用户报告称他们的LastPass的主密码似乎被泄露了。 目前还不知道这些密码是如何泄露的,但在用户中已经出现了一种类似的情形。 大多数报告似乎来自拥有过时的Las...

Morphisec 发现了信息窃取软件 Jupyter infostealer 新版本

网络安全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通过MSI安装程序分发的新版本的Jupyter infostealer。 2020年11月,Morphisec的研究人员发现,威胁者一直在使用.Net infostealer(记为Jupyter),从受害者那里窃取信息。 恶意软件Jupyter能够从多个应用程序收集数据,包...

评论列表

嘻友枝桠
2年前 (2022-09-22)

涉及的社会题材,多所开发,取材广泛,命意新颖。 苏轼的写景诗和理趣诗,艺术价值最高,最为脍炙人口。《游金山寺》、《望海楼晚景》、《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诗,描绘了长江夜色、江南晴雨、西湖胜景;《登常山绝顶广丽亭》、《百步洪》、《登州海市》等诗,则逼真地描绘了江北的

怎忘沐白
2年前 (2022-09-22)

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

鹿岛溇涏
2年前 (2022-09-22)

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进行某些兴革。 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佑旧臣,苏轼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

嘻友胭话
2年前 (2022-09-22)

.然而,这种明晃晃的刺痛竟越过了九百多年漫长的时间的长河,在同样清冷的夜里,也慢慢地浸润了我的心.我又一次翻阅了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一文,试图在他的笔下找到答案.他说:"苏东坡在黄州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 法国女作家杜

舔夺别れ
2年前 (2022-09-22)

澈,讲究风节操守,这就使他既不见容于元丰,又不得志于元佑,更受摧折于绍圣。然而这正好有利于他加深阅历,扩大视野,使他在文学上获得很大的成功。 文学成就 苏轼对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