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天气预报只是对未来天气的预测和分析,它不可 能与实际的天气状况完全一致,也就是说,人们无法百 分之百准确预报天气。一方面,天气受各方面因素的影 响变化无常,另一方面,我们使用的各种仪器也并不 精确完美,因此人们只能大体把握天气变化的形势。
之一点,从气象学的学科角度看,观测气象不可能达到绝对的准确。气象学是一门很年轻的学科,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天气预报,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人类关于很多天气现象的原理和规律,还没有完全掌握。气象学家或科学家,观测气象的技术和经验也是一个积累过程。
从两个角度来看下这种局限性。
首先,人们观测气象的“眼睛”是有盲区的。目前观测气象的各种观测站和观测设备,比如气象站放出去的雷达、卫星等,就像组成了一张捕捉天气变化的大网。这张网的疏密程度不同,分布地区也不均匀。有时候,一些影响半径在几十公里的小尺度的天气变化,就像漏网之鱼,逃过了观测系统的眼睛。这会导致一些气象信息没有被预测到,天气信息的预报也就很难精准。不过有了气象卫星后,盲区少了很多,整体观测视野更开阔了,准确率也在提高。
其次,观测气象更避不开“蝴蝶效应”。蝴蝶效应指的是,巴西的一只蝴扇动了翅膀,有可能导致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风暴。窦志钢解释说,对天气预报行业来说,面临的挑战是,无数只蝴蝶会随时扇动翅膀的可能性。变幻莫测的天地自然间,哪怕一些突发的很微小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最终气象信息的计算结果,所以要得出准确的天气数据难度很大。
第二点,不同的气象数据来源,计算得出的天气信息,会出现差异。
窦志钢表示,就中国来看,目前天气信息数据的来源有几个渠道。
首先是官方渠道,也就是中国气象局提供的观测数据,这是主要的数据来源。
其次是交换数据。世界气象组织WMO有个协定,各个成员国之间要进行数据交换。比如中美之间,中国要给美国一些中国的数据,美国也会给中国一些美国的数据,彼此共享一部分天气信息。不过现在卫星技术很发达,不同国家之间也能监测到对方的数据。比如,美国能观测到中国的一些气象数据,这些数据一部分用来官方交换,一部分也会进行出售,卖给一些商业气象机构。
此外,还有社会观测数据。窦志钢提到,随着智能时代到来,AI和IOT技术的普及,有一样设备已经覆盖了城市的各个角落,就是摄像头。这些摄像头也是一种初级观测设备,虽然它记录的信息,都是非标准环境下的观测数据,但汇集到一起,也是对气象数据的一个很大的补充。
所以,当不同的气象服务机构,使用不同的数据来源和预报模型时,得到的天气信息的精准度也会有差异。
第三点,人们对天气信息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这也影响了人们对天气预报准确度的感受。
以中国为例,在早期电视时代,人们获取天气信息,基本只靠每晚7点半的天气预报。它通常提供24和48小时天气信息,以城市为地域范围来预报。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对天气信息的需求更精细化。人们需要知道每小时、甚至每分钟,直径几公里范围内的天气会怎样;或几小时或几天后,百公里外的地方天气会怎样。需求的精细化,也提高了天气观测精准度和播报频率的标准。
不得不说,现在天气预报的作用对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不少便利。对于个人,相信大家安排出行的时候肯定会或多或少的关注一下天气。但是有时候天气预报并不是很准,导致错过了外出的机会或者被困在户外引起麻烦,为什么手机上的天气预报不准呢?
预测都会有出入
其实不只是会有手机上的天气预报不准的情况的出现,其他媒介上的天气预报都是一样的,数据来源都是气象局。但是大家可能会更加迷信于电视,广播中的天气预报,因为看起来似乎更加权威,其实不然,使用相同的数据预报出来的自然是一样的。
天气预报只是一个对天气的预测,根据现在的天气状态,云层,风力,温度等等因素对接下来的时间的天气状态做出一个预判,更多的时候也是比较准的。但是我们自身不能左右天气的变化,可能预测之后天气出现了其他不在意料中的转变,『天有不测风云』并不是一句空话。所以天气预报只是一个大概率的预测,并不是一件板上钉钉的必然事件。
时间跨度越长越难预测
现在手机上的天气预报基本上都有时段天气预报,可以到精确到小时级别。一般来说,小时的天气都是比较准的,因为就在最近的时间里面,发生的不可预料的变化少,所以相对来说预报更准确。而一些三四天的,一周的,十五天的天气预报其实只是报了一个大概的天气走向,可能会下雨,但是下雨的天数并不准确,可能升温,但是上升到多少度也不能说定。时间越长,变动的可能性越大,所以,相对于中长期的预测,短时间的天气预报是更加准确的。
苹果和安卓的差别
不少细心的小伙伴已经发现,苹果的天气预报和安卓软件的天气预报都有差别,甚至 iOS 自带的天气预报和苹果装上的其他 App 的天气预报都不一样,为啥呢?其实是因为苹果自带的天气预报的数据并不是国内的气象局数据,而装上的其他国内软件则用了国内气象局数据导致,并不是胡乱来的,至于准确性,自然推荐采用本土数据的 App 了。
会有不准的时候,但是大部分都是准的,不准的原因主要因为地面变量,比如天气会受地表山川、河流以及人类每天排放的各种气体或是污染的影响。而另一个就是时间变量,当这些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叠加,短期内无限接近正确值,时间长了以后,准确率衰减就会非常厉害。
天气预报是个复杂的系统,失之毫厘,谬之千里。计算方案里面有很多数据是变化和不够精确的,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教授张庆红解释说,负责初始数据的观测站未能达到理想所需,这给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打了折扣。
理想情况下,全球不同地理位置、不同高度层面需要数量级达到106至107的观测站。而现实中,这个数值仅为103至105。而且,观测站分布极不均匀,如我国的青藏高原气象观测站就很少。同时,这并不是一个国家的事情,因为大气是流动的,即使国内的观测点很密,周边国家达不到要求,也会影响初始数据。
扩展资料
除了观测站点的数据局限性,仪器观测误差与计算误差也十分可观。从加工程序来讲,由于数值预报模型建立在流体力学方程组的求解之上,在求解方程组时用差分的计算 *** ,必然引起计算误差。
“我们只能努力通过对物理过程的精确认识让模式更接近真实大气,但它不是真实大气环境的还原,所以基于这个模式所计算出的大气未来走势也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张庆红说。
不同地理环境也对预报准确度影响深刻。平均水平相同的情况下,山区、湖泊、农田、城市等的天气状况都会不同。如果把数值预报计算 *** 缩小一半,即对更小尺度进行运算,计算量大体会增加16倍。
但在运算中,一些类似于地形等的信息依然难以充分表达,大气运动的物理过程细节不能很好反映,必须依靠预报员通过他们的分析、验证与经验再次订正。“这个时候,气象预报员不像‘科学家’反而更像个‘艺术家’。”张庆红说。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天气预报到底准不准
天气预报模型实在太复杂,对微小变动太敏感,没有办法准确预报。而日常生活里,预报准确的时候往往又被我们忽略了,所以最终给人留下了一个天气预报不准的印象。
天气预报不准不是很正常吗
为什么要叫天气预报,而不是叫天气准确播报,毕竟天气这个东西你想要预测是可以的,但想要每次百分百的预测是不可能的,而且天气的变化是很大的,即便是几公里的距离天气也可能出现不一样的情况!
就比方说今年天气预报说下雪,我老家市区没下雪,结果下面的县城下了好大的雪,你敢说天气预报不准确吗?一些地形因素也会间接地影响到天气的准确,经常会出现市区距离郊区就那么10公里,结果市区下雨,郊区不下雨!
就好像每次的台风一样,一般天气预报都会把台风可能经过的路线进行告知,但实际上台风的最终经过路线可能会有变化,天气预报能做到的就是尽量的通过数据等设备方面的分析,让预测的数据尽量和真实数据吻合一点,并不是说天气预报就是百分百准确的,但也是八九不离十的!
天气预报怒怎么准的原因
每个天气预报的软件背后都有一套负载的预测模型,而每一套预测模型都依赖于初始数据的输入,这些初始的数据来自全国各地的数据采集点,些初始值越精确越丰富越好,这样预测也会越准,当然,越丰富越精确也有负面效果,就是运算量太巨大了,因为咱们国家面积大城市多,所以运算量天然的比其他国家多,它运算的对象就是气压、气温、风速、风向、湿度,这些指标都是怎么流动的。
比如一堆参数都要录入,其中一个参数是1.0001,把这个当做初始值输进去,可能最终算出的结果是后天大暴雨。但如果其他参数都不变,还是这个值,将这个参数你设置成1.0002,可能计算完,结果就是后天多云。这个情况哪里都是一样,只要时间足够长,预测也就越不准,局部的差异也会越大。
不夸张地说,预测明天的天气,和预测一大锅滚开冒泡的粥下一个泡会在哪里出现,难度是一样高的。所以这也是采集全国3万多个气象站数据的原因,尽量提供精确的数据。
古话说得好,老天爷的脸说变就变,你想想地球的面积有多大,而天空的面积就更大了,想要把每个地方的天气就准确地预知到太难了,特别是要精确到县城,乡镇,总之,并不是我们的天气预报不准,而是天气很难预测了。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现在至少在各种仪器设备下,我们的天气预报准确度要比过去高很多了,对于农业的帮助还是很大的,看看很多农民每天都关注天气预报,这样才利于他们平时能够更好的进行农业活动,对于每个人都是好的,能够根据天气安排自己的出行情况
尽管未能赢得 AV-TEST 的最高防病毒(AV-Comparatives)等级评价,但 Microsoft Defender 仍是市面上最合适的产品之一。尴尬的是,在 Windows 11 Build 22581 编译版本中,许多人发现遇到了媒体播放问题。由 Reddit 网友的讨论可知,问题与系...
俄乌冲突进入第 3 周,一些非常规行为者继续针对俄罗斯国家支持的企业发起攻击,进行一连串的黑客攻击和数据泄露。而由俄罗斯国家控制的石油管道巨头 Transneft 无疑成为了重点攻击对象。 本周四,泄密托管网站 Distributed Denial of Secrets 发布了一个 79GB 的电子...
Microsoft Defender for Endpoint 今天出现了非常严重的误报事件,竟然将自家的 Office 应用程序更新 OfficeSvcMgr.exe 检测为勒索软件。今天早些时候,系统管理员在更新 Microsoft Defender for Endpoint 时注意到了恶意程...
近日,据Reddit上的帖子和Cyber Kendra上的一份报告显示,LAPSUS$ (Lapsus) 组织入侵了微软的DevOps帐户,该组织此前入侵了NVIDIA和三星。 下面的截图由Lapsus发布,但很快被删除,由Cyber Kendra保存了下来。该组织声称可以访问微软的一些DevOps...
研究人员近日发现了针对乌克兰计算机的新型擦除恶意软件(以破坏关键文件和数据为目的),这是俄乌冲突以来发现的第 3 款擦除恶意软件。 这种被称为 CaddyWiper 的恶意软件是由总部位于斯洛伐克的网络安全公司 ESET 的研究人员发现的,他们在周一发布的推文中分享了细节。 据研究人员称,该...
因担心俄乌冲突引发的近期针对欧洲卫星网络发起的攻击可能很快蔓延到美国本土,政府机构已经向卫星通信网络运营商发出了“潜在威胁”预警。在美国网络安全与基础设施安全局(CISA)和联邦调查局(FBI)本周联合发布的一份公告中,其敦促卫星通讯(SATCOM)网络提供商和基础设施组织加强安全防御。若被入侵,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