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黑客 > 正文内容

大雪花形成的天气条件(雪花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hacker2年前 (2022-06-26)网络黑客112

本文目录一览:

要什么条件才会下雪?

下雪需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一、水汽饱和

饱和水汽量是指空气在某一个温度下所能包含的更大水汽量;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叫做露点。当饱和的空气冷却到露点以下的温度时,空气里就有多余的水汽变成水滴或冰晶。因为冰面饱和水汽含量比水面要低,所以冰晶生长所要求的水汽饱和程度比水滴要低。

所以在高空低温环境里,冰晶比水滴更容易产生。

二、空气中有凝结核

凝结核是一些悬浮在空中的很微小的固体微粒。大气凝结核由固态物质、溶液滴或两者的混合物组成,其化学成分很复杂,最常见的是氯、氮、碳、镁、钠、钙等化合物。大气中的水汽能在其上凝结而成小水滴的悬浮微粒,通常称凝结核。

若没有凝结核,空气里的水汽,过饱和到相对湿度500%以上的程度,才有可能凝聚成水滴。但这样大的过饱和现象在自然大气里是不会存在的。所以没有凝结核的话,我们地球上就很难能见到雨雪。

扩展资料:

通常人们对雪的更大是和寒冷挂钩的,但雪其实还具有保温的作用。

积雪,好像一条奇妙的地毯,铺盖在大地上,使地面温度不致因冬季的严寒而降得太低。积雪的这种保温作用,是和它本身的特性分不开的。

人们冬天穿棉袄很暖和,这是因为棉花的孔隙度很高,棉花孔隙里充填着许多空气,空气的导热性能很差,这层空气阻止了人体的热量向外扩散。

覆盖在地球上的积雪很象棉花,雪花之间的孔隙度很高,就是钻进积雪孔隙里的这层空气,保护了地面温度不会降得很低。

积雪的保温功能是随着它的密度而随时在变化着的新雪的密度低,贮藏在里面的空气就多,保温作用就显得特别强。老雪呢,象旧棉袄似的,密度高,贮藏在里面的空气少,保温作用就弱了。

一般刚下的新雪孔隙大,保温效应更好,到春天融雪后期,积雪为水所浸渍,这时它的导热系数就更接近于水了,积雪的保温作用便趋于消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下雪

雪的形成需要什么条件?

雪和雨一样,都是云滴凝结而成。当云中的温度在0℃以上时,云中没有冰晶,只有小水滴,这时只会下雨。如果云中和下面空气温度都低于0℃,小水滴就凝结成冰晶、雪花,下落地面。

雪花是一种美丽的结晶体,它在飘落过程中成团地攀联在一起,就形成雪片。单个雪花的大小通常在0.05~4.6毫米之间。雪花很轻,单个的重量只有0.2~0.5克。无论雪花怎样轻小,怎样奇妙万千,它的结晶都是有规律的六角形,所以古人有“草木之花多五出,独雪花六出”的说法。

雪花的形状与它形成时的水气条件有密切关系。如果云中水气不太丰富,只有冰晶的面上达到过饱和,凝华增长成柱状或针状雪晶;如果水气稍多,冰晶边上也达到过饱和,凝华增长成为片状雪晶;如果云中水气非常丰富,冰晶的面上、边上、角上都达到过饱和,其尖角突出,得到水气最充分,凝华增长得最快,因此大都形成星状或枝状雪晶。

雪天的雪花很美丽,它是如何形成的?

雪花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而成的。正常情况下,水蒸气在结冰前会凝结成水,但雪花是由水蒸气直接凝结而成的(人们也称这个过程为“凝结”)。当气温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变得过饱和时,就会开始在晶核(如灰尘)上结晶,然后逐渐长大形成雪花。根据热力学知识,湿空气(即含有水蒸气的空气)中水蒸气的分压与其含量成正比,它所能达到的更高压力是该温度下的饱和压力,此时水蒸气的含量达到更大,所以人们常称之为“饱和湿空气”。而且,热力学的知识也告诉我们,在这种饱和状态下,水的三种存在形式,或者说固(冰)、液(水)、气(汽)三相(即固相、液相、气相)处于平衡状态,不同的相可以相互转化。因此,当温度下降时,原本饱和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过度”饱和,凝结在尘埃等“核心”上。

根据温度的不同,会产生水滴或冰晶(有时两者同时存在)。我们看到的云是留在大气中的水滴或冰晶的 *** 。如果基本上是水滴,就叫“水云”;如果主要是冰晶,就叫“冰云”。云中雪花“胚”的小冰晶主要有两种形状。一种是六角形,细长,称为“柱状晶”;其中,一些柱状晶体有尖锐的末端,称为“针状晶体”。另一种是六方片状,称为“片状晶体”。

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经知道了大约20000种不同的雪花图案,但它们基本上是六边形的,由薄片发展而来。为什么是六边形?这与水的结晶习性有关。天然水冻结的冰和大气中水汽凝结的雪属于六方系。众所周知,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以一个强键——共价键结合而成的。当固态冰晶形成时,它们通过氢键结合在一起。相对来说,最稳定的排列是六个水分子以六边形粘在一起,所以大多数冰晶都是六边形的。

我们看到的六星雪花是怎么长大的?原来,冰晶附近的水蒸气会被消耗掉,而冰晶在碰撞过程中会融合生长。因此,越靠近冰晶,水汽含量越少,过饱和程度越低。靠近冰晶表面,多余的水蒸气已经凝结在冰晶上,所以刚刚达到饱和。这样,靠近冰晶的水汽含量比远离冰晶的水汽含量小。水蒸气从远处移动到冰晶上。水蒸气分子首先遇到冰晶的角和突起,在那里凝结。所以冰晶的角和突起会先快速生长,逐渐变得分枝。然后,出于同样的原因,从远处输送的水蒸气会在新形成的树枝和角上长出新的小枝。就这样,片状冰晶演变成了我们熟悉的恒星雪花。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黑客技术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123.com/174040.html

“大雪花形成的天气条件(雪花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SentinelLabs 敦促 Azure Defender for IoT 用户尽快安装补丁

SentinelOne 的 SentinelLabs 去年就曾发现 Microsoft Azure 的 Defender 存在多个安全漏洞,其中部分漏洞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被评为“关键”。微软已经为所有的漏洞发布了补丁,但 SentinelLabs 敦促 Azure Defender for IoT 用...

Google Chrome 99.0.4844.84 紧急更新修复了已被利用的零日漏洞

Google已经为Windows、Mac和Linux用户发布了Chrome 99.0.4844.84,以解决一个在外部被利用的高严重性零日漏洞。浏览器供应商在周五发布的安全公告中说:”Google已经得知CVE-2022-1096的一个漏洞存在于外部。” 99.0.4844.84版本已经在稳定的桌...

Google 发布第 3 个紧急更新 修复 Chrome 中另一个零日漏洞

Google 今天发布了第 3 个紧急更新,修复了存在于 Chrome 浏览器中的另一个零日漏洞。周四,Google 面向 macOS、Windows 和 Linux 发布了 Chrome 100.0.4898.127 更新,会在未来几天内完成部署。 本次更新修复了追踪为 CVE-2022-1364...

数百万用户受影响,杀毒软件 Avast 中潜藏近 10 年的漏洞被披露

5月5日,SentinelLabs 发布报告,显示他们曾在知名防病毒产品Avast 和 AVG (2016 年被 Avast 收购)中发现了两个存在时间长达近10年之久的严重漏洞。 这两个漏洞被跟踪为 CVE-2022-26522 和 CVE-2022-26523,存在于名为 aswArPot.s...

Google 安全人员:“ NSO 的漏洞是我们见过的最复杂的漏洞之一”

Google的安全研究人员对NSO集团的一个零点击iMessage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揭示了该公司攻击的复杂性。Google Project Zero(零点项目)指出,ForcedEntry零点击漏洞–它已被用来针对活动家和记者–是“我们所见过的技术中最复杂的漏洞之一”。 另外,它还说明了NSO集团...

荷兰警方向 DDoS booter 用户发出最后通牒

荷兰当局向一家DDoS网站的十多名客户发出了最后通牒,通知他们,如果继续网络攻击将被起诉。 荷兰警方的信件旨在减少网络犯罪,并引导罪犯采用合法手段来提高他们的技能。 周一,29名荷兰公民收到了警方的信件,并得知他们的犯罪活动已经被记录,未来的犯罪行为可能会被定罪。 “我们已经在我们的系统中标记了你...

评论列表

绿邪边侣
2年前 (2022-06-26)

水滴,这时只会下雨。如果云中和下面空气温度都低于0℃,小水滴就凝结成冰晶、雪花,下落地面。雪花是一种美丽的结晶体,它在飘落过程中成团地攀联在一起,就形成雪片。单个雪花的大小通常在0.05~4.6毫米之间。雪花很轻,单个的重量只有0.2~0.5

只酷同尘
2年前 (2022-06-26)

过程中会融合生长。因此,越靠近冰晶,水汽含量越少,过饱和程度越低。靠近冰晶表面,多余的水蒸气已经凝结在冰晶上,所以刚刚达到饱和。这样,靠近冰晶的水汽含量比远离冰晶的水汽含量小。水蒸气从远处移动到冰晶上。水蒸气分子首先遇到冰晶的角和突起,在那里凝结。所以冰

怎忘云胡
2年前 (2022-06-26)

若没有凝结核,空气里的水汽,过饱和到相对湿度500%以上的程度,才有可能凝聚成水滴。但这样大的过饱和现象在自然大气里是不会存在的。所以没有凝结核的话,我们地球上就很难能见到雨雪。扩展资料:通常人们对雪的最大是和寒冷挂钩的,

寻妄谷夏
2年前 (2022-06-26)

,因此大都形成星状或枝状雪晶。雪天的雪花很美丽,它是如何形成的?雪花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而成的。正常情况下,水蒸气在结冰前会凝结成水,但雪花是由水蒸气直接凝结而成的(人们也称这个过程为“凝结”)。当气温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变得过饱和时,就会开始在晶核(如灰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