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求温度不是太低的话,可以用风扇不断的吹,蒸发掉部分水,使剩下的温度降低。
2、将水装在密封容器中,容器连接抽泣气设备,不断地抽气,应该可以达到使水结冰。
原理都是蒸发带走热量。
水降温
姆潘巴现象。首先由坦桑尼亚的中学生姆潘巴在1963年发现,所以叫姆潘巴现象。他把一杯热牛奶和一杯冷牛奶同时放入冰箱,而发现热牛奶先结冰。
首先来看看姆潘巴现象的原理;液体降温速度的快慢不是由液体的平均温度决定的,而是由液体上表面与底部的温度差决定的,当热牛奶冷却时,这种温度差较大,而且在冻结前的降温过程中,热牛奶的温度差一直大于冷牛奶的温度差。这种情况是由于上表面的温度愈高,从上表面散发的热量就愈多,因而降温就愈快。
注意,这里说的是“降温速度”而不是谁先结冰。
如果一杯水要结冰,首先要达到冰点,即0摄氏度。热水在一开始的时候降温速度比冷水快,是因为其上层和下层温差比冷水大。但是如果用图像表示热水的降温过程,挥发现其图像是一条曲线,也就是说时间越长,降温速度越慢,因为其上下层的温差越来越小。
物体传热速度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个是温度差,另一个热阻,而热阻往往是由材料决定的,是一个常数。这样的话,列出微分方程,很容易解出,物体的温度随着时间按指数规律下降,就象电容器的放电规律一样。
从以上的结果上看,当然是冷水先结冰。
如果非要说热水比冷水先结冰,只能说有什么因素减小了热水的热阻,而且这种减小的热阻可以一直维持到温度和冷水一样的时候。
------------------------------------------
事实上,在一般实验条件下,热水会比冷水更快结冰。这种现象违反直觉,甚至连很多科学家也感到惊讶。但它的确是真的,曾在很多实验观察和研究过。虽然在经过亚里斯多德、培根,和笛卡儿三人的介绍后,此现象已被发现了几个世纪,但却一直没有被引入现代科学。直至1969年,才由坦桑尼亚的一间中学的一个名叫 Mpemba 的学生引入现代科学。
热水比冷水更快结冰的现象通常叫「Mpemba 效应」。无疑地,很多读者对这一点很怀疑,因此,有必要先明确地指出,什么是 Mpemba 效应。有两个形状一样的杯,装着相同体积的水,唯一的分别是水的温度。现在将两杯水在相同的环境下冷却。在某些条件下,初温较高的水会先结冰,但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会这样。例如,99.9° C 的热水和 0.01° C 的冷水,这样,冷水会先结冰。Mpemba 效应并不是在任何的初始温度、容器形状、和冷却条件下,都可看到的。
水的结冰不只受平均温度影响。事实上,除了平均温度,其它因素也很重要。一杯初始温度均匀,70° C 的水,冷却到平均温度为 30° C 的水,水已发生了改变,不同于那杯初始温度均匀,30° C 的水。前者有较少质量,溶解气体和对流,造成温度分布不均。这些因素亦会改变冰箱内,容器周围的环境。下面会分别考虑这四个因素。所以前面的那种证明是行不通的,事实上,Mpemba 效应已在很多受控实验中观察到。
这种现象的发生机制,仍然没有得确切的了解。虽然有很多可能的解释已被提出过,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实验可以清晰地显示它的机制。
为什么现代科学不回答这个看起来很简单的结冰问题?主要的问题是,水结冰所花的时间的长短,对实验设计中的很多因素,都是很敏感的。例子容器的形状和大小、冰箱的形状和大小、水中气体和其它杂质、结冰时间的定义,等等。因为这种敏感性,即使有实验支持 Mpemba 效应的存在,但不能支持在这些条件之外,
最方便快捷的是加冰块。不能直接把热水放冰箱里。也可以连壶放在水池里冰一下,水池的水里也可以加冰块,这种冰块可以直接用凉水做的。这种天气,可以多冻点冰块,可食用的,不可食用的,用处可大了。冻好用袋子装起来,用起来也方便。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水在什么条件下才会降至冰点,液态水变成固态水,这是一个相变过程,在低于冰点的温度下是自发的,自由能降低。形成冰与水之间的界面,是一个界面过程,由于界面能的存在,产生这个界面是反自发的过程,自由能升高。在冰的晶体形成的最初始阶段,由于冰核的体积非常小,所以比表面积就非常大,过程占主导,因而结冰过程会导致系统自由能增加,这不是一个自发过程,不会自动发生。
当冰核体积超过一定尺寸,由于比表面积的下降,界面过程渐渐地不再是主要过程,而相变过程变成主导,此时,结冰将导致自由能下降,自发。所以说,水在结冰时,在形成晶核的阶段,需要克服冰与水界面的“阻力”,是不会自发完成的。只有当晶核增长到一定尺度后,水才会自动变成冰。形成晶核这个阶段就是一个门槛,跨过去,就迅速结冰,跨不过去,就不会结冰。当温度低于冰点时,就会有局部温度涨落导致局部的晶核产生,晶核一旦成长成一定尺寸,剩下的事情就不必操心了:它会自动地迅速成长起来。但是如果涨落产生的晶核过小,没有跨过门槛,那么产生的晶核会自动融化,不会形成冰相。
由于晶核的形成依赖于涨落,因此,当水的内部存在不均匀流动时,更有利于晶核的成长。这就是为何过冷水晃一晃就急速结冰。晶核也可以不必完全由水自己形成,也可以依附于一些已有的表面缺陷产生,这样一来,冰-水界面就大大降低,因而也就大大降低了门槛。那我们在水中加入什么可以试水快速降至冰点呢?可以加硝酸钾溶液,或者几种硝酸盐,据说硝酸铵效果更好。在水中加入足量的液氮也是可以使水快速降至冰点的。不用说是让水降至冰点了,就是各种铁制品钢制品在它面前都成渣渣。以前CPU超频极限测试都是液氮,包括量子计算机运行环境也是靠液氮维持低温。感兴趣的朋友不妨试一试。
硝酸氨,硝酸钾,氯化氨,BaSO4等等溶于水并且吸热的物质
溶解的过程实质就是溶质微粒在溶剂中扩散的过程,而扩散可以看做分为两个过程:一是物理过程,即分子扩散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吸收能量以克服溶质分子间的引力,所以是吸收热量的(Q1),二是化学过程,即水合过程,因为溶质分子进入溶剂中,又会和溶剂分子结合,这个过程是放出热量的(Q2)。所以总的溶解过程的热量变化取决于这两个数值的大小。当Q1大于Q2时,吸热,溶解温度降低;当Q1小于Q2时,放热,溶解温度升高;当Q1和Q2相差不大时,溶液温度基本不变。
水合就是和水结合的意思,水分子里的氧上有两个不成键的电子对。而且氧的电负性大,使氢的电子被强烈吸引到氧附近,氢显示很强的正电性,氧显示很强的负电性。
当物质放入水中,物质中的带正电的部分被水的氧吸引,带负电的部分被氢吸引。
这样,离子化合物就分离成阴离子和阳离子,分别吸引了一层“水膜”,很容易混在水里,物质就溶解了,例如NaCl。
同样,某些共价化合物也被水强行分成阴阳离子,也就溶解在水中,例如HCl。
还有一些比较“坚固”的共价化合物,但是有极性,就是含有带正电和负电的部分,这样也可以被水分别包围,也可以溶解,例如酒精CH3-CH2-OH。
所以大部分没有极性的分子,就难溶于水,例如甲烷CH4。
还有一些离子晶体不溶于水,例如BaSO4,是因为在分成离子的时候需要吸收能量,而水合的过程又放出能量,如果水合的时候放出的能量不够,就很有可能不足以让这种物质分成离子,所以就不溶了。
如果放出的能量过多,就会变成热放出,就是溶解放热的物质。
但是也有放出能量不够,但因为水分子有热运动能量,而水分子所含的能量并不均匀。物质仍然可以靠能量比较大的水分子提供的热运动能量而溶解的,这样就必须从外界吸收热量,就是溶解吸热的物质。
由此可见,溶解吸热的物质远比放热的
据TechCrunch报道,美国政府通过悬赏1000万美元来寻找能够识别或定位黑客组织Sandworm成员的信息,从而加大了对六名俄罗斯情报官员的追捕力度。黑客组织Sandworm的成员为俄罗斯军事情报部门GRU的一个部门工作–以对关键基础设施,包括食品供应和能源部门发起破坏性和毁灭性的网络攻击而闻...
SSLPing 是一款相当实用的工具,在注册并添加了你的服务器后,它就会帮助检查证书、协议、密码和已知漏洞。从 SSL v3 到 TLS 1.2,对于一些大型服务提供商来说,如果未能在证书到期前妥善处理,后续的影响还是相当难以规避的。然而近日,这款免费工具的创作者正在发出寻求帮助的讯号。 (来自:...
在俄罗斯对乌克兰采取军事行动的几个月前,一队美国人在乌克兰各地寻找一种非常特殊的威胁。据悉,其中一些小组成员是美国陆军网络司令部的士兵,其他人则是民用承包商和一些美国公司的雇员,他们帮助保护关键基础设施免受俄罗斯机构对乌克兰采取的网络攻击。 自2015年乌克兰电网遭遇网络攻击进而导致基辅部分地区停...
网络安全专家认为 CVE-2021-44228 的普遍性以及容易被利用,这个 Log4j 中的远程代码执行漏洞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时间才能得到妥善解决。McAfee Enterprise 和 FireEye 的高级威胁研究主管 Steve Povolny 表示,Log4Shell 的破坏力完全和 S...
医疗设备制造商美敦力公司(Medtronic)已召回其部分胰岛素泵使用的遥控器,因为这些遥控器存在严重的漏洞,可能导致患者受伤或死亡。 攻击者可以利用漏洞来改变胰岛素泵提供给病人的剂量。 “MiniMed™远程控制器使用无线射频(RF)与胰岛素泵通信,可以在不按任何胰岛素泵按钮的情况下将一定量的胰岛...
2021年CVE回顾: 时间飞逝,转眼间来到了2022年。新的一年即将开始,让我们来回顾一下2021年的物联网设备CVE情况。 2021年CVSSV3平均值为5.5,2020年CVSSV3平均值为6.1,同比去年下降0.6。 通过平均值的对比,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各大厂商在2021年对物联网安全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