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站入侵 > 正文内容

极端天气加剧干旱伊拉克农业受创(伊拉克雨育农业发展的气候条件)

hacker2年前 (2022-07-11)网站入侵80

本文目录一览:

为什么世界极端气候频繁出现

最近,素来高温炎热的沙特 *** 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寒冬,在首都利雅得早晚气温降至0℃左右,北部的拉夫哈、泰布克等地区更低气温达到零下7℃。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也下了百年来的之一场雪。在全年平均气温25℃左右的科威特,更低气温竟降到零下3℃。

近年来,诸如暴风雪、寒流、暴雨、热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在全球发生的频率增加,强度也加大,气候问题愈来愈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全球性问题。1月21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指出,人类深受气候变化影响,尽管气候变化是逐步的、渐进的,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却可以是突然的、急剧的。气候变化是全球公共健康面临的一个主要威胁,人类社会必须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所谓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指与历史同期相比出现较少的小概率天气气候事件。造成极端天气频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全球变暖。尽管海湾地区遭受了罕见的寒流袭击,与全球变暖之说似乎相悖,但实际上全球变暖和局部严寒并不矛盾。全球变暖只是指全球气温呈总体上升趋势,并不排除局部地方发生严寒。

“暖冬”曾于2006年入冬后在世界上流行。在北美洲地区,隆冬气温堪比夏季:美国纽约到当年年底前片雪未下,更高气温达22℃;加拿大历来被称为“冰与枫的国度”,但其北部特有的冬季风情日渐消失,以全球最长滑冰场而闻名的丽都河迟迟不结冰……在北半球本应最冷的季节,一些国家的路人却身着短袖,熊不冬眠,候鸟忘记迁徙,植物在冬天发芽,高山滑雪场无雪可滑。

气候变化带来的不仅仅是反常的严寒和暖冬,还导致了夏季高温热浪,海平面上升、岛国消失,南北极地冰川消融。洪涝、大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加,对人类的生存形成直接威胁。据统计,在过去20年里,全球发生的自然灾害数量增加了3倍多。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全球平均每年发生120起自然灾害,而现在已增至每年500起左右。受灾人数在过去20年内增加了68%,1985―1994年间,全球平均每年受灾人口为1.74亿;而1995―2004年间,平均每年受灾人口增至2.54亿。

2007年,联合国 *** 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评估报告指出,人类若不重视环保,到本世纪末,估计平均气温最多将上升6.3℃。科学研究表明,如果平均气温上升3℃,仅在亚洲,每年就有700多万人面临洪水袭击,全球将有1亿多人陷入粮食不足的窘境;如果气温上升4℃,全球就会有30多亿人面临缺水问题,北美地区受热浪侵袭的次数将增加3到8倍,北极海冰将减少35%。

极端天气频繁出现,是大自然向人类敲响的警钟!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个人,都应该参加到保卫自然的战斗中,尽自己的努力,从身边小事做起,减缓气候变暖的进程。

近日,受冷暖空气的共同影响,湖南、湖北、河南、安徽、江苏等14个省市都遭遇了多年罕见的大到暴雪。大雪到处,公路受阻,机场关闭,火车停开,输电线塔断裂,电煤告急、油料告急、粮食告急、蔬菜告急……

现在,全国上下已经紧急动员起来,特别是受到大雪袭击的14省市,积极投入到抗雪减灾的工作中。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大雪多年不遇,或者众志成城开展了抗灾减灾工作,而放弃对自己“软肋”的审视。

公共安全应急机制这根弦是松还是紧。如果说2003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检查”了我们在公共卫生习惯上存在的“陋习”,那么,今年的大雪,也“检查”了我们公共安全应急机制上存在的问题,最典型的是江西九江大桥因雨雪天气阻断,2万余辆车绵延30公里被堵3天,而江西省上千里的高速公路上,却只有一辆铲雪车,紧急调来之后还没人会开,连除冰用的化学品,都没有及时购置调配———建立在这种应急预案之上的抗灾能力,能应急吗?

线塔的承重力度是否应该再大些。这次雪灾导致17个省级电网不堪重负,华中、华东部分地区的输电线路出现了40至60毫米厚的覆冰,京广铁路及三峡通向华东的主输电线塔断裂,而根据我国输电线路的架设规范,中部和东部地区输电线路覆冰设计标准大多为10毫米。也就是说,即使这次雪灾再小一些,输电线路仍难免遭到大面积损坏,那么,我们为什么在架设输电线路时,不把技术规范提高一点,把线塔的承重力度再加大一些,以提高抗灾能力呢?

煤、油、粮、菜供应,这些事情,是平常应该做好的事情,但是,因为雪灾却暴露出了不少问题。拿电煤短缺来说,雨雪天气才持续了半个多月,全国因“无米下炊”而被迫关停的发电机组就达4099万千瓦,致使许多地方不得不拉闸限电。这与其说是雪灾所致,不如说是电煤管理机制出了问题,许多火电厂都以10至12天作为正常电煤库存量,5天作为警戒线。据悉,在美国,火电厂的电煤库存量都保持在40天左右,一般的灾害性天气根本不会影响发电机组的正常运行。

雪灾是一场特殊的检查,它警示我们,不管预案也好,应急措施也罢,关键是落实。如果我们能够未雨绸缪,把输电线路架得结实一些,把电煤存储得充足一些,把应对灾害天气的人力、物力准备得更充分一些……也许,情况就会稍好些。眼下,正是全力奋战抗击雪灾之时,让我们在抗灾的同时,直面大雪的“检查”,进而吸取教训,完善抗灾体系,增强抗灾能力,让下一次大雪不再成“灾”。

至少给我赏个5分哦~

最近极端天气频发,对整个世界的农作物行情会有何影响

新年伊始的这段日子,似乎并不是那么平淡,打开新闻媒体总可以看到世界某个角落发生着灾害天气,从澳洲的洪水,到南美的大旱。2010年国内农产品在极端天气的“带领”下全年都有着夺人眼球的表现,那么,最近的异常天气会对农作物造成如何影响?是否又会带领农产品走出一波凌厉走势?

洪灾对澳洲农作物的影响究竟如何编辑本段

从新闻媒体报道中,我们看到澳大利亚近期遭遇极端天气,其东部地区昆士兰州连续遭受强降雨袭击,多座城市被淹没,受灾情况较为严重,且灾情有蔓延到新南威尔士州和维多利亚州。那么洪灾对澳洲本国农作物生产会造成多大的伤害?我们从澳洲农作物所占世界地位,以及洪水对作物造成的实际影响两方面来分析。

澳大利亚土地辽阔但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水资源缺乏。全国农牧业总面积为4.9亿公顷,占全国总面积的64%;可耕地4800万公顷,灌溉地面积162万公顷,约占到3.4%;人均农牧用地25公顷,人均耕地24公顷,人均林地7.8公顷,高居世界前列。作为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其多种农产品在世界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澳大利亚在大麦、小麦、高粱等作物方面,是世界主要的贸易出口国。

澳大利亚大田作物主要包括大麦、小麦、高粱、燕麦、水稻等农作物,种植区与主要分布在东西部海岸。

小麦:种植面积更大的谷物,全国有连绵4000KM的小麦种植带,新南威尔士州和西澳大利亚州为主要产区。

大麦:主要分布在小麦带和一部分不适宜种植小麦的地区,更大产区为西澳大利亚州,种植面积和产量约占全国的40%左右。

玉米和高粱: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和高原地带,新南威尔士州西部和昆士兰州为主要种植区域。

水稻:主产区集中在新南威尔士州西部的平原地区和昆士兰州。本次从昆士兰州沿海地区形成的洪灾在吞没了该州多个城市之后,现在逐步蔓延至新南威尔士州及维多利亚州,从农作物的种植区域分布上看,主要流经区域为玉米和高粱种植带以及部分的小麦大麦种植带。

因为澳大利亚地处南半球,其作物的生长季节与北半球基本相反,从数据统计资料来看,每年的3-5月份为农作物生长的关键季节。1月初相对并不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季节,就受灾情况最严重的昆士兰州来讲,从多种农作物的种植生长及收获季节来看,1月初小麦大麦种植处于农闲时期,玉米高粱棉花处于生长期初期。同样在新南威尔士州,小麦处于收获期末期,大麦已过收获期。玉米高粱大米棉花处于生长期。

南美灾害天气将对大豆价格形成支撑编辑本段

巴西洪水和阿根廷的持续大旱是最近南美这两个国家所面临的问题,作为世界上主要农业生产国的巴西和阿根廷,在世界大豆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2009/10年USDA统计数据来看,两者合计大豆出口量占到整个世界大豆出口量的42%左右。

正在经历着50年以来最严重旱灾的阿根廷,农牧业发达的几个省区雨量比正常年份下降了至少50%的情况下,土壤湿度不够,甚至出现干裂现象。干燥的天气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推迟了原本将在去年11、12月份进行播种的南美大豆。

因此,在美国农业部最新发布的全球农作物供需报告中,将阿根廷大豆2010/2011年度的产量预估值从12月份的5200万吨下调至5050万吨。而最近一些来自于阿根廷国内农业部的数据统计,2010/2011年度大豆产量将甚至会因此次干旱而低于5000万吨的产量,相比2009/2010全年的5400万吨,有400万吨的减少。干旱天气的走势将对大豆的减产产生最终的影响。

极端天气心里影响预期大过产量影响编辑本段

阿根廷国内农作物种植区域覆盖面积较广,其中中部区域为作物密集种植区。本次干旱天气将对多种作物的种植区域造成影响。最近发生在巴西的洪涝灾害,从洪水发生的区域上来看,以东北部沿海为主,从巴西国内农作物种植分布来看,该区域不是传统的农业种植区域。因此实际对农业生产并没有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天气状况影响农业生产,从而传导到农产品的价格上。这个逻辑是市场所认同的,因此短期天气状况,尤其是极端天气的出现,极大提高了人们对未来农产品价格的预期。

同时,农产品在2010年夺人眼球的走势,以及在全球投资者对美国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预期下,这种乐观的情绪有可能被进一步强化。

因此,我们认为近期南半球突发的极端天气对农作物的生产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更多是在心里层面增加涨价预期,从而将导致价格波动。这种情况可能类似于去年8月份左右,由于俄罗斯的持续干旱,导致俄罗斯 *** 禁止本国粮食出口而引发的国际农产品全线涨价。

极端天气的危害有哪些‘?

由于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繁发生,将可能造成土壤干旱、侵蚀加剧、病虫害危害程度增高、农业生物物种衰退甚至灭绝、农业成本和投资增大等等。气候变暖可导致水资源短缺、污染物浓度增高,以及旱涝灾害增多、还会导致极地冰雪融化,从而引起海平面水位升高,海岸带地区被淹没、地面下沉等。在高纬度和荒漠化地区,由于气候变暖会使土质变得松散,从而导致植被下降、沙尘天气增多。在上述几种温室气体中,卤素碳化物的增加还会消耗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使臭氧层保护地球上的人和其他生物免受太阳紫外线伤害的能力降低。

极端天气对人类的影响

上个世纪以来,在世界范围内,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出现了人 *** 炸性增长,资源过度开发,对能源尤其是对化学燃料需求猛增,不仅导致了全球性的资源匮乏,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而且还由于大量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氮、卤素碳化物等温室气体排入大气,从而导致发生了全球性气候变暖现象。

据报道,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 和一氧化氮的浓度与工业革命以前相比分别增加了30%、145%和15%。其中二氧化碳浓度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增加量高达25%,并且其浓度目前还正在以每年0.5%的速度继续增加。科学家根据二氧化碳排放量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有可能上升1~4.5℃。在气候变化中,平均气温哪怕是只改变0.5℃,都会对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产生很大影响。

全球性气候变暖固然有利有弊,但总的来说是弊大于利,特别是对农业,由于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繁发生,将可能造成土壤干旱、侵蚀加剧、病虫害危害程度增高、农业生物物种衰退甚至灭绝、农业成本和投资增大等等。气候变暖可导致水资源短缺、污染物浓度增高,以及旱涝灾害增多、还会导致极地冰雪融化,从而引起海平面水位升高,海岸带地区被淹没、地面下沉等。在高纬度和荒漠化地区,由于气候变暖会使土质变得松散,从而导致植被下降、沙尘天气增多。在上述几种温室气体中,卤素碳化物的增加还会消耗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使臭氧层保护地球上的人和其他生物免受太阳紫外线伤害的能力降低。据联合国的一项专门报告说,随着全球气候的继续变暖,干旱、洪水、饥饿和瘟疫将成为21世纪人类的严重威胁,热浪和降雨发生的频率将会加快,因此,水位上涨、洪水、滑坡和雪崩将会增加。经常遭受水荒的南方地区将会遇到更多的台风、干旱和严重的沙漠化。因此,许多国家的农业产量将会大幅度下降,还可能出现饥荒和流行性疾病。

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类已成为引起地球气候变暖的一个最活跃的因素。如果说原始时期对于人类的刀耕火种、毁林种地,环境还可以忍耐和恢复元气那么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 *** 炸性的增加,人类无节制地向大自然贪婪地索取,环境便不可避免地向人类实施报复了。“温室效应”就是环境对人类“温情脉脉”的回馈。人们不要忘了,全球温度平均升高的这几个摄氏度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之一,它孕育着人的生命,孕育着一切希望,同时也孕育着杀机。作为普通公民,均应把保护气候当作人身的一种素质和修养,因为气候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甚至生死存亡。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只有热爱环境,保护气候,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合理地利用环境资源,才能使其造福人类,萌及子孙,如果一味地征服自然,只能把人类带向“幸福的坟墓”。

保护气候的具体对策是减少各种温室气候的排放量,保护森林,合理利用土地和资源,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等。

保护气候的行动不应仅局限在技术和领导层面上,而是应让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来共同关心这个问题,因此有必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更广泛、更具普遍性的认识论层面上建立全社会的气候保护意识。

我国的经济腾飞有目共睹,但有人说,森林被毁、酸雨、环境污染、资源过度开采,以及20%的物种濒临灭绝等,是经济飞速发展的“苦涩一面”。面对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繁发生,有识之士纷纷倡议,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古至今一直吸引着众多专家学者在不断地进行思索和研究。辨证地、科学地、历史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保护气候的认识。保护气候的根本问题在于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一个涉及国家长治久安,涉及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涉及子孙后代的重要战略问题。

论述极端天气对家乡农业的影响

南方干旱最主要的一句话就是降水少,因为降水少再加上土壤里水分的不断蒸发,所以就持续干旱,整个出现这个过程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从我们农业角度讲,旱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水少了所以旱,对于全球持续变暖和干旱对农业的影响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所谓的全球变暖很多网友讲了暖冬暖冬还这么冷,实际上暖冬指的是冬季的平均温度比常年偏高,或者平均偏暖了,而不是说冬季的每一天都是暖和的。所以全球变暖也是一样,并不是说全球每一个地方、任何一个时段温度都是在升高的,对整个地球平均来说温度是一个偏暖的趋势,对某一个地区、某一个时段也许温度在下降,所以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最直接的是极端天气事件增多了,有些地方出现历史异常的高温,有些地方出现历史异常的低温,气温波动在增加,这种天气对农业的影响很大。有些地方原来不能种这种作物,但是由于气温的升高可以种这种作物了,总体来说全球变暖对农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但是目前的总趋势就是这可能会直接改变农作物的种植布局。

全球气候变化,哪个大陆农业生产受到的影响更大

气候变化对全球农业的影响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受人类强烈干预的人控系统,也是自我调节机制较为薄弱的生物系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承受者和受害者.已有不少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即有不利方面,也有有利方面,它给农业带来的机会与挑战兼而有之.4.1CO2浓度对农业的影响4.1.1CO2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CO2是作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作物生长至关重要.在一定的范围内,CO2浓度升高,植物生长加快,所以有人认为大气中CO2浓度升高,将会大幅度提高植物的生产力.但也有实验表明,许多植物在高CO2浓度下有一段加速生长,之后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生长[21].这可能是与植物的不同光合代谢途径有关.C3植物(如小麦、水稻、大豆等)对CO2浓度升高呈较高的正反应,但C4植物(如玉米、高梁等)对CO2浓度增加的反应较弱.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CO2浓度升高,对农作物是有利的.但气候变化会导致一系列生态因子的变化.实验研究表明,大气中CO2浓度加倍,主要分布于温带、亚热带和湿润热带地区的C3植物会受益增产,而主要分布于半干旱热带(非洲)的C4植物产量则会受到影响,并且前者的受益并不一定能补偿后者的损失.在全世界粮食产量中,C4作物仅占到20%,但在国际市场上交易的粮食中,C4作物占到75%以上.如玉米在国际市场上交易量更大,其是全球饥困地区的主要食物.因此,气候变化对C4作物产量的影响,将会使某些地区饥荒加剧。4.1.2CO2浓度对作物品质的影响CO2浓度的升高可能会导致农作物品质的下降,因为CO2浓度高的情况下,作物吸收C将增加,而吸收的N减少,体内C/N比升高,蛋白质含量将降低,作物品质降低.这一点已有实验证实:大豆和小麦在CO2浓度倍增条件下实验,结果大豆氨基酸和粗蛋白含量分别下降2.3%和0.83%;冬小麦籽粒粗蛋白和赖氨酸分别下降12.8和4%。这样人类人均需求的粮食量可能要增加,才能满足自身的营养.同样,农业害虫可能也要摄取的植物才能满足其营养需求,虫害可能由此加重.这方面尚无实际研究数据.4.1.3CO2浓度对水分有效性的影响由于CO2浓度升高,植物较容易获得CO2,因此气孔开放程度将变小,开放时间也可能缩短,这样植物蒸藤作用将减弱,植物体耗水降低,土壤水分利用率将提高,这对于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作物可能是有益的。但由于温室效应,CO2浓度升高,气温也升高,水分蒸发速度会加快.这种蒸发加快和蒸藤减少是否能达以平衡,目前尚难以预料。有人认为总体耗水可能增加,起码在某些区域可能是这样。4.2气候变化对作物布局和面积的影响温室较应会使大气温度升高,这样对热量有限的地区来说,可以延长生长季节,这一趋势有着极地化和高山化的发展倾向,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这种变化可能是明显的。就象前面讲的植被地带会因气候变化而北移一样,农业区也会大幅度北移,因热量不足而分布区受限的作物的分布北界也会大幅北移,山地分布上界会向上移动,这样中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的作物布局和面积将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方面已进行不少的模拟研究。一些研究表明,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若平均气温升高1℃,作物的北界一般可以向北移动150~200km,而海拔向上移动150~200m。对冬小麦和玉米的分布区变化问题已有多人做过研究.在欧洲现在的气候条件下,玉米作物(指要收获成熟种子的玉米,不包括只收青穗的玉米)需要气温≥10℃的天数850d,其分布北界位于英格兰的南部.当大气中CO2浓度加倍后,研究认为,其北界移至莫斯科的南部,有的模型预测北移幅度更大。尽管不同模型预测结果有异,但其趋势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在CO2浓度升高,气温增加的情况下,一些作物分布北界要向北扩展,面积可能增加.按常理,这些作物的总产量应增加,但这必然是要将一些其它用途的土地转为农田,比如原因热量不足不宜作为农田的草地、林地等要开垦,这样在作物产量增加的情况下,林产品和畜产品可能会减少,为人类提供的总产品是否增加,尚是问题.由于农业带北移而增加的农作物面积在不同的区域或国家的相差悬殊,而且受政策影响甚大,所以,作物格局在未来几十年中究竟如何变化,难以确切预测。4.3气候变化与农业气候灾害对农业影响更大的可能是极端气候条件,比如干旱、风暴、热浪、霜冻等,全球气候变化,对这些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有什么影响,目前知道的甚少。某些研究认为,气候变暖会使热带风暴增强,从而对低纬度地区,尤其是海岸线上的农业有重大影响.有人认为,气温升高,大气热浪将会频繁发生,从而影响农业生产,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更为突出.象冬小麦主产区的干热风可能会使小麦大幅减产。由于气温升高,大气层中气流交换增强,大风天气会增加,风暴频率和强度都会有所增强,某些区域(如我国黄土高原地区)风蚀作用导致水土流失会加剧,而影响农业生产.再则温度升高,会使某些要求低温春化阶段的作物受到一定的影响。还有人认为,大气温度升高后会导致土壤耗水量加大,尤其是植被覆度低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耗水量会更大,旱灾会更严重地发生而危胁农业的发展。这些方面的影响程度尚难确切估计。4.4气候变化与农业病虫害就象植被地带和农作物带北移一样,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农业病虫的分布区发生变化.低温往往限制某些病虫害的分布范围,气温升高后,这些病虫的分布区可能扩大,从而影响农作物生长。同时温室效应还使一些病虫害的生长季节加长,使多世代害虫繁殖代数增加,一年中危害时间延长,作物受害可能加重。分析表明,在美国对豆类等作物严重危害的害虫———马铃薯叶蝗,当气候变暖时,越冬虫口密度加大,假定作物种植时间不变,其危害时间提旱,这可能导致作物大面积受害.玉米螟对豆类的危害也会因提前取食而加重。另外,在温带地区某些病虫害目前危害程度不大,但若温度升高,危害会加玉米面积的变化重,比如马铃薯枯萎病由于目前夏季气温较低而对马铃薯危害不大,但当平均气温升高4℃时,马铃薯会因此病而损失产量15%。全球平均雨量增加和平均湿度的变化会对病虫害及它们的天敌发生什么影响,目前尚不知.温度和水分变化很可能导致害虫种间及它们的天敌间种群相互作用关系发生变化。4.5海平面升高对农业的影响CO2浓度的升高可能会导致农作物品质的下降,因为CO2浓度高的情况下,作物吸收C将增加,而吸收的N减少,体内C/N比升高,蛋白质含量将降低,作物品质降低.这一点已有实验证实:大豆和小麦在CO2浓度倍增条件下实验,结果大豆氨基酸和粗蛋白含量分别下降2.3%和0.83%;冬小麦籽粒粗蛋白和赖氨酸分别下降12.8和4%。这样人类人均需求的粮食量可能要增加,才能满足自身的营养.同样,农业害虫可能也要摄取的植物才能满足其营养需求,虫害可能由此加重.这方面尚无实际研究数据.4.1.3CO2浓度对水分有效性的影响由于CO2浓度升高,植物较容易获得CO2,因此气孔开放程度将变小,开放时间也可能缩短,这样植物蒸藤作用将减弱,植物体耗水降低,土壤水分利用率将提高,这对于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作物可能是有益的。但由于温室效应,CO2浓度升高,气温也升高,水分蒸发速度会加快.这种蒸发加快和蒸藤减少是否能达以平衡,目前尚难以预料。有人认为总体耗水可能增加,起码在某些区域可能是这样。4.2气候变化对作物布局和面积的影响温室较应会使大气温度升高,这样对热量有限的地区来说,可以延长生长季节,这一趋势有着极地化和高山化的发展倾向,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这种变化可能是明显的。就象前面讲的植被地带会因气候变化而北移一样,农业区也会大幅度北移,因热量不足而分布区受限的作物的分布北界也会大幅北移,山地分布上界会向上移动,这样中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的作物布局和面积将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方面已进行不少的模拟研究。一些研究表明,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若平均气温升高1℃,作物的北界一般可以向北移动150~200km,而海拔向上移动150~200m。对冬小麦和玉米的分布区变化问题已有多人做过研究.在欧洲现在的气候条件下,玉米作物(指要收获成熟种子的玉米,不包括只收青穗的玉米)需要气温≥10℃的天数850d,其分布北界位于英格兰的南部.当大气中CO2浓度加倍后,研究认为,其北界移至莫斯科的南部,有的模型预测北移幅度更大。尽管不同模型预测结果有异,但其趋势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在CO2浓度升高,气温增加的情况下,一些作物分布北界要向北扩展,面积可能增加.按常理,这些作物的总产量应增加,但这必然是要将一些其它用途的土地转为农田,比如原因热量不足不宜作为农田的草地、林地等要开垦,这样在作物产量增加的情况下,林产品和畜产品可能会减少,为人类提供的总产品是否增加,尚是问题.由于农业带北移而增加的农作物面积在不同的区域或国家的相差悬殊,而且受政策影响甚大,所以,作物格局在未来几十年中究竟如何变化,难以确切预测。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黑客技术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123.com/195745.html

“极端天气加剧干旱伊拉克农业受创(伊拉克雨育农业发展的气候条件)” 的相关文章

哥斯达黎加政府部分网络系统因遭黑客攻击 仍处于关闭状态

截至当地时间4月22日,因遭到国际黑客攻击,哥斯达黎加部分政府公共服务网络仍处于关闭状态。哥斯达黎加总统阿尔瓦拉多此前一天对此表示谴责。他表示,哥斯达黎加不会向国际黑客组织妥协,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加紧网络管理技术升级,加固网络安全,同时评估泄漏数据的规模和损失,与国际组织和公司合作,加紧恢复受损系统。...

私钥失窃:慧与证实 Aruba Networks 客户数据泄露事件

作为慧与(HPE)的一家网络设备制造子公司,Aruba Networks 于早些时候发生了数据泄露事件。这家企业技术巨头在一份声明中称,未经授权者利用一把私钥,访问了存储于 Aruba Central 云端的客户数据。尽管未详细说明黑客是如何获取到私钥的,但 HPE 确认它可被用于访问存储客户数据的...

[网络研讨会]非多即善: 解决告警过载

Hackernews 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络攻击的数量和复杂程度日益增加,自然而然地促使许多公司使用更多的网络安全技术。我们知道加强威胁检测能力对于保护是必要的,但是他们也导致了几个意外后果。“越多并不总是越好”的格言非常适合这种情况。 网络安全公司 Cynet 即将举行的一...

美国联邦调查局通缉 23 岁俄罗斯黑客

 Hackernews 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名23岁的俄罗斯人在美国被起诉,并被列入美国联邦调查局网络通缉名单,因为他被指控是一家网络犯罪论坛 Marketplace A的管理员,该论坛出售被盗的登录凭证、个人信息和信用卡数据。 伊戈尔 · 德赫蒂亚克(Igor Dekhty...

微软分享针对 Mac 的 UpdateAgent 复杂木马的细节

网络安全仍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对威胁者和安全专家来说都是如此。尽管如此,最近产生的一个积极因素是,公司更愿意与合作伙伴、专家和更大的社区分享信息,共同应对威胁。这方面的一个例子是,微软与苹果合作修补macOS设备中的”Shrootless”漏洞。微软已经提供了有关一个针对Mac的复杂木马的详细信...

跨越多代:三星修复影响上亿 Android 设备的硬件密钥安全漏洞

SamMobile 报道称,尽管三星总能在 Google 正式发布修复之前,就为自家规模庞大的 Android 移动设备提供安全更新。然而过去多年销售的三星智能机,还是被发现存在一个出厂即有的安全漏洞,使得黑客能够轻易提取包括密码在内的敏感信息。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研究人员指出,问题在于 Galax...

评论列表

夙世云棉
2年前 (2022-07-11)

,占全国总面积的64%;可耕地4800万公顷,灌溉地面积162万公顷,约占到3.4%;人均农牧用地25公顷,人均耕地24公顷,人均林地7.8公顷,高居世界前列。作为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其多种农产品在世界农业生产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