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认真去观察一下全国或者说全世界的气象记录,就会发现——每年都会有所谓的“异常”。
只能说,现在破纪录的极端事件发生的频率变高了,所以经常都能看到新闻报道某地某气象要素破纪录。
宏观来讲,其实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因为——全球变暖的趋势是有目共睹的。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其实是一个正向反馈过程。简单来说就是全球平均温度升高——海冰融化更多;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含量更多——感觉更闷热,降水出现异常——气温进一步异常。
具体来讲,我国夏季气候(降水,气温)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西太副高在春夏秋冬三季(主要是夏季)会有南北向的移动,从最开始的北移,到后面的南撤。每一次北跳(或者南撤)都会带来雨带的移动以及相应的天气变化。
与之相呼应,西太副高的稳定存在则主导着晴朗天气。当西太副高长时间稳定在一个地方的时候,该地区长期被晴朗天气控制。这种情况,如果是放在冬春季,大家估计都要高兴坏了。但是,很不好的是,它出现在了夏季。夏季副高长时间停留,容易出现高温异常,晴朗天气持续太久甚至会导致干旱的出现。
再回到上海和今年。可以从这些天的天气形势图上看到,588线(副高的代称)一直稳定同一个地方,主导该地天气变化。中高纬度环流稳定,少槽脊移动,少冷暖空气交汇,少雨。
那么副高为什么会稳定存在呢?一般来说,要么是环流形势稳定,要么有与之对峙的系统存在(比如南亚高压)。
除此之外,人类活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也是不能忽略的。人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气中气溶胶的含量,而气溶胶具有阳伞效应。简单来说就是,当大气中气溶胶含量增加之后,太阳辐射会被反射回去,由此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变少,气温不会有那么高。
这两年来,因为疫情影响,人类活动导致的气溶胶和温室气体同时减少,所以对天气气候也产生了一些影响。
总体来说,一次极端高温事件的爆发不单单取决于某一单一因素,加之大气过程本就复杂多变,所以详细的过程还是很复杂的。
这个预测很难啊,一般讲,6月中旬到7月上旬是梅雨季节,之后就是伏旱了。
往年7月初,更高的话可以达到39℃,这也是一年最热的时候。
上海6月进入梅雨季节,阴雨连绵持续一个月左右,进入7、8月,由于雨带北移,上海晴天为主,进入伏旱天气,酷暑难耐,日平均气温将在30度左右。
据知情人士透露,苹果和Meta在2021年年中回应了伪造的“紧急数据请求”,向黑客提供了用户的基本信息,如客户的地址、电话号码和IP地址。伪造的“紧急数据请求”是由多个国家/地区的执法人员的被黑电子邮件域发送的,并且经过精心设计,带有真实或虚构执法人员的伪造签名,看起来合法。 据彭博社报道,一个名...
Hackernews 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流行的包管理器中已经揭露多个安全漏洞,如果被潜在黑客利用,可能被滥用来运行任意代码和访问敏感信息,包括受感染设备的源代码和访问令牌。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漏洞要求目标开发人员同时处理一个受影响的软件包管理器和一个恶意软件包。 So...
美国联邦调查局(FBI)警告个人和公司当心商业电子邮件泄露(BEC)攻击。据估计,2016年6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国内和国际因此的损失已达430亿美元,2019年7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此类攻击增加了65%。 BEC攻击通常针对执行合法资金转移请求的企业或个人。它们涉及通过社会工程、网络钓鱼...
一位最近出院的心脏病患者正在使用智能手表来帮助监测他的心电图信号。这款智能手表看起来非常安全,但处理该健康信息的神经网络使用的是私人数据,这些数据仍有可能被恶意代理通过侧信道攻击窃取。 边信道攻击试图通过间接利用一个系统或其硬件来收集秘密信息。在一种类型的边信道攻击中,精明的黑客可以在神经网络运行...
微软周六晚间警告说,它在乌克兰的几十个政府和私人计算机网络中检测到一种极具破坏性的恶意软件,似乎在等待着一种未知行为的触发。该公司在一篇博文中说,周四,大约在乌克兰政府机构发现其网站被破坏的同一时间,监视微软全球网络的调查人员发现了该代码。微软说:”这些系统横跨多个政府、非营利组织和信息技术组织,都...
本周二,网络安全研究人员揭开了 4 个近期比较猖獗的新兴勒索软件团体,它们可能对企业和关键基础设施构成严重威胁。最近勒索软件事件激增的连锁反应表明,攻击者在从受害者那里获取报酬方面正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有利可图。 在分享给 The Hacker News 的一份报告中,Palo Alto 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