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黑客 > 正文内容

喀秋莎是什么意思(俄罗斯歌曲喀秋莎是什么意思)

访客3年前 (2022-03-04)网络黑客850

  原标题:上甘岭战役中的“喀秋莎”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陈列的“喀秋莎”火箭炮。

  

  右上:“喀秋莎”火箭炮后视图 左下:“喀秋莎”火箭炮正面图

  今年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日。近日,笔者再次走进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厅,追寻志愿军那段艰苦卓绝而又气势恢宏的历史,探寻那些承载着血与火、胜利与荣耀的功勋兵器。

  在负一层武器展厅里,一辆绿色的吉斯151运载车静静矗立着,车顶架设的滑轨上挂载着数枚火箭弹。通过下面的说明牌可以得知,这就是曾经名扬天下的BM-13型火箭炮,俗称“喀秋莎”火箭炮,曾用于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上甘岭战役。

  “喀秋莎”火箭炮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火炮?它是怎么出现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当时它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近它。

  “斯大林的管风琴”亮相二战战场

  1941年7月14日,德国中央集团军攻占了苏联的奥尔沙。战斗结束后,德军开始用缴获的苏军列车装载物资。突然,一阵猛烈的炮火铺天盖地而来。瞬间,列车和整个火车站化为废墟,德军死伤惨重。

  由于不知道是什么火炮能在短时间内倾泻如此多的炮弹,造成如此大的损失,德军官兵一度称其为“魔鬼火炮”。直到莫斯科会战打响,德军首次缴获了一具架在卡车上的火箭发射器,才揭开了这种秘密武器的神秘面纱。

  1939年,苏联制造出世界上之一款火箭炮,秘密命名为BM-13型火箭炮。

  这是一种多身管的自行火箭发射器,其发射器的主体是车载多轨道定向器,采用电子打火的方式点燃火箭弹尾端的推进装置来发射弹药。火箭弹战斗部装有 *** *** ,落地后会发生剧烈爆炸来杀伤目标,一次齐射可以发射16枚132毫米弹径的火箭弹,更大速度355米/秒,更大射程8.5千米,既可单个发射,也可部分连射,能在7-10秒钟内将16枚火箭弹全部发射出去,再装填一次只需5-10分钟,因而火力凶猛。

  该火箭炮是由沃罗涅日州的“共产国际”兵工厂组织生产的。由于“共产国际”一词的俄文之一个字母是“K”,所以该厂把“K”字打印在炮车上作为本厂的代号。这种火炮在当时是新式武器,属于绝对机密,连操作人员都不知道其正式名称。

  战士们非常喜爱这种炮,看到炮架上的“K”字,联想到当时苏联正流行一首名为《喀秋莎》的歌曲,同时“喀秋莎”本身是苏联姑娘的常用名,于是给该炮取名“喀秋莎”。

  1942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苏军以多门“喀秋莎”火箭炮与德军炮兵对射,瞬间火光闪闪、炮声隆隆,打得德军火炮成了哑巴。1945年柏林战役,苏军更是将“喀秋莎”火箭炮当作近战“刺刀”开道。他们将枕木垫在“喀秋莎”火箭炮后轮下,降低发射角度,进行平射。一些坚固的建筑物和负隅顽抗的德军,都在炮火下化为废墟。

  整个苏德战争中,“喀秋莎”火箭炮让德军吃尽了苦头,因其发射声音酷似管风琴弹奏的声音,德军称之为“斯大林的管风琴”。

  两战两捷露头角,令敌人胆寒的“原子炮”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从鸭绿江秘密入朝。随后,抗美援朝战争正式打响。

  面对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志愿军的武器装备较为落后,尤其是缺乏重火力。可志愿军凭借钢铁意志,顶住了“联合国军”的猛烈炮火攻击,取得了前三次战役的胜利。当第四次战役打响时,志愿军迎来了苏联援助的 “喀秋莎”火箭炮。志愿军将120门火箭炮配备给炮兵21师,下辖5个团。

  1951年9月1日,志愿军27军79师235团对后洞里阵地的美军展开反击作战。夜幕降临,炮兵21师203团秘密抵达发射阵地蓄势待发。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24门火箭炮同时开火,瞬间道道火龙落入美军阵地,美军死伤惨重。235团随即发起冲锋,一举夺回阵地。战后,侥幸活下来的美军惊呼“志愿军使用了原子炮”。这是志愿军使用“喀秋莎”火箭炮在朝鲜的之一战。

  1951年10月初,炮兵21师202团协同配合位于朝鲜战场中线的志愿军47军作战,“喀秋莎”火箭炮再度登场。

  当时,与47军对垒的是号称美军“王牌中的王牌”的美骑兵1师。该师是机械化师,占领我方添木洞、正洞阵地后,凭借坚固的防御工事躲避炮火。

  202团采用引蛇出洞的策略,提前抵达发射阵地守株待兔。47军先期扫射美军阵地,而后吹响冲锋号,让美军以为47军发动了步兵进攻。美军从工事中出来发动反击。这时,严阵以待的202团“喀秋莎”火箭炮实施了齐射,炸死美军800余人。此役,47军一举夺回添木洞阵地。至此,“喀秋莎”火箭炮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崭露头角,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好钢用在刀刃上,上甘岭战役催生“炮兵之王”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时,美军第8集团军集中300门大炮、40架飞机和120辆坦克,向上甘岭地区五圣山前沿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发动了攻击。在志愿军阵地上,平均每秒钟落炮弹6发,终日落弹达30万余发,飞机投弹500余枚。

  4时30分,美军以7个营的兵力,在飞机和火炮、坦克的支援下,分6路向我所据两高地发起猛烈进攻。阵地上空硝烟弥漫,日月无光。上甘岭战役由此打响。

  10月14日至20日,是上甘岭战役的之一阶段。7天7夜的鏖战中,双方反复争夺地表阵地,战斗异常残酷。

  在这种情况下,志愿军首长果断决定,将21师209团配属给参战的15军,归15军军长秦基伟统一指挥。

  10月19日,209团接到命令:今晚全团投入上甘岭战斗。当天下午,全团24门“喀秋莎”火箭炮,分头从预备阵地出发,奔向发射阵地,并做好了准备。整个阵地悄无声息,炮群蓄势待发。

  16时30分,15军的104门火炮首先发出怒吼,炮弹像雨点一样飞向597.9高地。一阵火力急袭后,15军炮火向敌后方延伸。在地堡里躲避弹雨的美军跌跌撞撞地钻出来,准备抗击15军步兵的冲锋。这时,209团突然实施了齐射。

  原来,15军炮兵实施的是假火力延伸,是为了掩护“喀秋莎”火箭炮进行真正攻击。瞬间,无数拖着红色尾巴的火箭弹,带着呼啸声掠空而过,就像一道道追逐的闪电。整个上甘岭上空的云层被映得通红,比朝霞还要鲜艳。

  接下来是第二轮齐射,飞出的火箭弹连成一片火海,全部倾泻到美韩军阵地上。之后,209团迅速撤出阵地,从进入阵地到打完转移,前后只用了13分钟。美韩军绝大部分防御工事被摧毁。

  在强大的炮火协同配合下,早已于18日晚上运动至特定位置的15军某部,兵分两路,同时向占领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阵地之敌实施反击。激战到半夜,全部收复了表面阵地。

  此后,209团又参加了数十次战斗,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仅11月3日再次反击597.9高地时,该团两次齐射就歼敌数百人。

  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艰苦、最激烈、最残酷的一次战役。在仅3.7平方千米的狭小地域内,志愿军与美韩军共投入了10万兵力,反复争夺了43天,最后志愿军守住了阵地,取得战役的胜利。

  战后,毛主席指出:“今秋作战,我取得如此胜利,除由于官兵勇敢、工事坚固、指挥得当、供应不缺外,炮兵的猛烈和射击的准确,实为制胜要素。”对此,志愿军总部授予21师209团“百花齐放,震破敌胆,战士更爱你,敌人最怕你”奖旗一面。

  据美国媒体报道,上甘岭战役美韩军与志愿军伤亡比例为2.3∶1,美韩军的伤亡有70%是由志愿军炮火杀伤造成的,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喀秋莎”火箭炮。至此,志愿军将士开始称呼“喀秋莎”火箭炮为“炮兵之王”。

  志愿军将士的战斗精神,比武器本身更重要

  恩格斯曾经说过:“枪是不会自己射击的,需要有勇敢的心和强有力的手去使用它们”“赢得战斗胜利的是人而不是枪”。志愿军能赢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绝不仅仅是依靠“喀秋莎”火箭炮等先进装备,而是因为有着英勇无畏的战斗意志,有着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有着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仅围绕“喀秋莎”火箭炮的使用而言,志愿军将士就能给我们带来不少启示。

  “喀秋莎”火箭炮口径大、弹群密集、发射速度快、战场机动力强,杀伤力和破坏力惊人。不过,它也有不少弱点,如发射时火光明显,阵地极易暴露,从而受到敌方火炮的轰击。另外,炮身没有防护,在一定范围内,飞机、士兵只需要用机枪扫射便足以造成致命威胁。火箭弹 *** 在炮架上,只要有一发子弹打中、引爆了任意一枚火箭弹,立刻就会车毁人亡。

  面对如此高风险的战位,志愿军的炮兵没有一人退缩,反而人人争当操作员。“喀秋莎”火箭炮及其所属部队在志愿军中拥有特殊地位,整个21师部队的车号是“84”,其他部队一见“84”车号,就主动让路,并鼓掌欢迎。这也是志愿军全体将士对火箭炮部队官兵牺牲奉献精神的一种礼敬。

  有军事专家作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比喻:假如回到过去,给中世纪骑士一把自动步枪,如果他仅是骑上马用枪托砸对手的脑袋,不管他的动作多么熟练,都不是军事变革。“喀秋莎”是世界上之一种火箭炮,它出现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如何合理高效地使用它对我军炮兵来说不啻于一场军事变革。仅就火箭炮的运输而言,火箭炮入朝作战初期,转移时沿公路前进,存在被发现的风险;后期为了隐蔽,采取小路行进。进军途中,炮身被炮衣严密遮盖着;车头、车顶都用松枝伪装。导致其他志愿军战士见到“喀秋莎”火箭炮,一度认为是架桥的钢架,把火箭炮炮兵误认作工兵。

  战术方面,火箭炮入朝之一战——后洞里反击作战中,21师203团采取的是“炮阵地分散配置,火力全团集中”“昼间指挥分队作业、夜间战炮分队开进”等战术。21师202团协同配合47军作战时,与步兵讨论制订的则是“诱敌出巢、而后齐放”策略。上甘岭战役中,21师209团用的则是“深藏夜出、突然攻击、打完就撤”战术。这些战略战术,更大限度地发挥了“喀秋莎”火箭炮善于长途奔袭、灵活机动的特点。

  如烈焰、似钢雹,入朝作战两年半中,志愿军火箭炮部队采取“快去、猛打、快回”的游击战术,运用假火力准备、假火力延伸、假冲击、炮火假转的战斗策略,先后配属过12个军,协同步兵参加大小战斗30余次,有力地支援了步兵作战,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58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志愿军归国后,军械部协调了一台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的“喀秋莎”火箭炮移交给军事博物馆。从此,“喀秋莎”开始在新的岗位上发挥新的作用,收获着无尽的尊崇与荣耀。

  (作者单位:军事博物馆藏品征集保管室)

  版式设计:梁 晨

  供图:张鸿宇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黑客技术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123.com/74628.html

“喀秋莎是什么意思(俄罗斯歌曲喀秋莎是什么意思)” 的相关文章

数百个 GoDaddy 托管的网站,短时间内被部署了后门

Bleeping Computer 网站披露,网络安全分析师发现 GoDaddy 管理服务器上托管的部分 WordPress 网站,被部署了大量后门,所有网站都具有相同的后门有效载荷。 据悉,这次网络攻击可能影响到许多互联网服务经销商,已知的包括 MediaTemple、tsoHost、123Re...

包含敏感数据数千个 Firefox cookie 出现在 GitHub 存储库中

包含敏感数据的数千个 Firefox cookie 数据库目前出现在 GitHub 的存储库中,这些数据可能用于劫持经过身份验证的会话。这些 cookies.sqlite 数据库通常位于 Firefox 配置文件文件夹中。它们用于在浏览会话之间存储 cookie。现在可以通过使用特定查询参数搜索 G...

英国计划要求科技公司必须提供身份验证工具以应对匿名恶意用户

英国政府拟议中的一项措施将迫使科技公司开发工具,让用户过滤掉任何被认为 “合法但有害”的材料。这些新措施被添加到英国即将出台的《网络安全法案》中,该法案将强制要求数字平台承担起保护用户免受有害内容影响的责任。 根据英国政府周五宣布的新计划,Facebook、Google和Twitter等科技平...

乌克兰银行和政府网站疑遭网络攻击而陷入瘫痪

东欧国家数字转型部负责人表示,由于大规模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攻击,多个乌克兰政府网站于周三下线了。DDoS攻击通过使用大量的请求来提供网页进而使网站陷入瘫痪。Mykhailo Fedorov在Telegram上表示,一些银行网站也被关闭了。 乌克兰外交部、部长内阁和议会网站在周三早些时候仍无...

一项调查发现大多数人仍然在多个网站上重复使用密码

一项新的调查显示,70%成年人仍在使用同一个密码做一件以上事情。在对1041名18岁或以上美国居民的调查中,PCMag发现,25%的人承认有时会重复使用同一个密码,24%的人说他们大部分时间都这样做,而21%的人承认一直这样做。 重复使用密码是黑客喜欢的事情,尤其是许多网站和服务使用电子邮件地址作为...

SushiSwap 承认 MISO 平台遭到软件供应链攻击 损失超过 300 万美元

SushiSwap 首席技术官表示,该公司的 MISO 平台近日受到了软件供应链的攻击。SushiSwap 是一个社区驱动的去中心化金融(DeFi)平台,方便用户交换、赚取、借出、借用和利用加密货币资产。今年早些时候,Sushi 的最新产品 Minimal Initial SushiSwap Off...

评论列表

冬马颇倔
3年前 (2022-07-30)

  原标题:上甘岭战役中的“喀秋莎”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陈列的“喀秋莎”火箭炮。    右上:“喀秋莎”火箭炮后视图 左下:“喀秋莎”火箭炮正面图  今年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